第10章 怪诞决策心理学:深藏心底的“糗神”(9)
- 怪诞心理学:揭秘人际交往中的怪异现象
- 耿沫编著
- 5579字
- 2016-05-24 19:21:23
没有竞争的个体是软弱的,没有竞争的国家是迟钝的。
奥运会作为体育赛事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除了人类热爱体育的天性,还有人类竞争的天性。人们热烈追捧运动明星,花费昂贵的机票从世界各地赶来观看赛事,正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人类追求力量和技巧的极限。运动员为了荣誉拼命训练,力图在比赛中超越所有人,正是为了实现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而国家之间也把这一赛事作为展示国力、宣传自己的大好机会,为此修建了体育馆、提供训练经费、申请主办权、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最终,竞争使人类变得更强壮更长寿。
在现代公司制度中,更加强调竞争的促进作用。一些公司采用末位淘汰制,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从自身而言,为了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人们也必须拿起剑来战斗。
合作的意义
既然竞争推动着世界向前运转,那么还有必要和别人保持愉快的关系、大家一起喜洋洋吗?当然是有必要的。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个人完成,也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
竞争仿佛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天使,也是路西法。在合作的制约下,竞争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才能维持世界的整体和谐。如果人们不去想合作,只是单纯地竞争,不仅会身心疲惫,也会导致社会的疲软。就好像一部复杂精密的机器,如果时刻紧张运转,螺丝钉就会磨损。磨损了螺丝钉的机器会安全吗?答案是否定的。本来拼命运转的目的是产生更多的价值,结果却造成了成本的损失。这样的生意,任何商人都不会做的。
◇抢来的东西怎么那么好吃
一样的果子,为什么人家的吃着那么甜?
别人家的饭菜为什么比自己家的香?
不管是什么,只要是抢来的就是好东西?
抢来的东西就是好吃
爸爸买回了一袋糖果,分给笑笑和甜甜吃。两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样的糖果,可是笑笑看着甜甜手里的糖果,总觉得她手里的糖果好吃,于是扔掉自己的糖果,一把就把甜甜手里的糖果抢了过来,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吃了起来。这抢来的糖果,笑笑觉得吃在嘴里特别甜。
看上去这像是笑话一样,明明糖果是一样的,却非要抢别人的,还觉得抢来的糖果好吃,这是多么可笑啊!其实,这并不可笑,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做这种傻事呢?总觉得抢来的东西就是好的。
人们总是误以为别人手中的东西就是比自己的好——别人的食物、别人的成果、别人的幸福……于是羡慕、嫉妒、恨等情绪都产生了。小到一颗糖果,大到一个生命,甚至一场战争,似乎只要是抢来的,不管是什么,俨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从小我们就在“排排坐,吃果果”的歌谣中长大,但我们要面临的更多的情况是争抢与被争抢的局面——一支铅笔、一本图书、一朵红花……似乎争抢成了幼时玩伴间的主旋律。而不论争抢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争抢,只要是抢来了就是好样的!
我们似乎乐此不疲,总认为抢来的就是好东西。孩童时期,我们就在这种争抢中长大,也是在这种“抢来的就是好东西”的认识中长大的。然而,越长大越发现,这种游戏不仅仅是幼儿园的玩伴才会做的事,大人的世界里更是——在此起彼伏的抢夺中“厮杀”。你死我活的明争、钩心斗角的暗斗,时时上演。而这般争抢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怪诞心理在作祟呢?
得来不易才珍惜
很多箴言都教我们要多珍惜自己身边的事物,这是为什么?因为人们总是不懂得珍惜,尽管看了那么多名言警句,知道这个道理,可是能做到的没有几个人。
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是不珍惜,比如说学习,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读书,孩子却十分不珍惜学习的机会,因为这太容易得到了,父母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切。反而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在得到之后就越是珍惜,比如说一段感情,如果男人费尽了千辛万苦才把一个女人追求到手,他势必会十分珍惜这段感情,因为这是他努力的结果,谁也不希望将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因而,在和女人交往的过程中,男人的潜意识里就会不断提醒自己,这是好不容易才追求到的,可千万不能出差错,再让她溜走。
抢来的东西也是这个道理。当看见别人面带笑容,手中拿着东西,首先是嫉妒在作祟,如果这个东西自己没有,那是直接的嫉妒;如果这个东西自己有,就是间接的嫉妒。转而会想:为什么自己拿着这个东西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别人拿着这个东西就那么高兴呢?是不是他手里的东西比自己的好?一连串的问题就会激起内心的嫉妒,从而产生想要抢过来的意念。
在这种意念不断的刺激下,人就展开了“抢”的活动。其实,之所以会抢,追根到底是人的嫉妒心在作祟。仔细想想,别人的东西就真的那么好吗?也许,当你正望着别人手里的东西流口水、萌生想要抢夺的念头时,有人也在盯着你手里的东西垂涎三尺。
世间就是如此,你嫉妒我,我嫉妒他,他又嫉妒你。如此,嫉妒来嫉妒去,有什么意思呢?一味地抢夺别人的东西,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东西——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抢夺来的正是自己当初拥有的。所以,还是要学会珍惜,珍惜手中拥有的一切。别人拥有的未必就是好的,自己拥有的也未必就是坏的。一味贬低自己拥有的,而羡慕他人拥有的,岂不是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吗?
别人的座位真的那么好吗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苏来到楼下咖啡厅闲坐。她清爽的面容、安静的姿态,无不给人一种安逸、舒适的亲切感。不久,邻桌来了一对男女。女生小玉突然发现男伴小志的眼睛总是时不时地往小苏那儿瞟,于是突然发难——叫来服务员要求换桌,而且点名要换小苏坐的那桌。
小志连忙出言制止,并说小玉是在无理取闹。小玉听后,更是恼怒,声音也不由得大了起来。这个原本安静、惬意的咖啡馆,顿时变得嘈杂。此时,小苏不得不抬起头来,刚才闲适的心情一扫而光。而当她发现矛头直指自己时,更是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小苏只好招手叫来服务员。
早已被小玉的无理要求折磨得“遍体是伤”的服务员,瞬间像被打了鸡血似的直奔小苏。一阵诚恳的道歉之后,硬着头皮向小苏转达了小玉的要求。
小苏觉得,其实换不换座位问题并不大,大的是小玉的强硬态度,毕竟是自己先来,要换座至少该有个恰当的说法。因此,她觉得有必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于是请服务员叫来了小玉,询问理由。小玉也不正面回答,就说觉得这个座位的视野比较好。可是小苏觉得小玉和自己都是靠窗的座位,且两人是邻座,不存在太大的视野差别。小玉不耐烦起来,还埋怨小苏把自己叫过来又不肯让座。小苏顿时觉得很可笑,反倒是自己成了“罪魁祸首”。
“我就想坐你的这个座位!”小玉的声音再次大了起来。
小志终于看不下去了,打断了小玉,忙对小苏道歉,然后拉着小玉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没关系的,反正我已经打算走了,你们坐吧,再见!”小苏微微一笑,然后站起身,转头就走。
此刻,小玉终于不说话了。她也终于坐上了自己想坐的位置。可是坐在刚才小苏坐过的座位上,小玉却依旧高兴不起来。小志叹了口气,道:“如你所愿,换了座位了,你这回高兴了吧!”
小玉一肚子憋闷说不出口,在喝下一大杯黑咖啡后,把小志偷看小苏的事情说了出来。而听到这个原因的小志简直哭笑不得,只好解释道:“我哪里是在看她,就是因为她手上拿了一本书,那本书上的图片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下意识地多看了几眼。你也太小心眼儿了吧?”
“啊……原来是这样啊!”小玉开始后悔自己的唐突,也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无理取闹,的确有些幼稚,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其实,仔细看来,小玉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争抢——她觉得小苏的位置比较好,或许两个人的位子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是她就是想要坐小苏的位子。可是这抢来的位子,小玉觉得好吗?没错,抢来了小苏的位子,小玉并不觉得这个位子好在哪里,反倒觉得自己方才真是失了分寸。
抢夺来自潜意识
小玉非要坐上小苏的位置,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是我们记住了一句话:我就要坐你坐的这个座位!一句简单的感叹句,却是抢夺心理的最好诠释。抢夺心理的发生是在潜意识驱动下寻求内心刺激的结果。究其根源,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在抢夺过程中,潜意识会受到复杂的理性支配和理性典范控制的双重刺激,将界限外的刺激因素作为攻击对象,造成破坏、伤害或是征服的动力。
故事中的小志多看了几眼小苏,就让小玉有了醋意——小志为什么要多看几眼小苏?是因为小苏比自己长得漂亮吗?
因为这多看了几眼,小玉就萌生了醋意,于是盯上了小苏的位子。她认为自己坐在那个位子上,或许小志也会多看自己。这就是对小玉的刺激因素,于是才让小玉产生了争夺位子的动力。
其实,关于抢夺心理还可以这样看,可以看作是一种弹性的解压,是一直存活于你我心中的小恶魔。因此,任何一个结点都有可能激发,虽然会给周遭带来一定的损伤。但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抢夺之后的快感,就像是被父母管束多年的青春期少年突然被松了绑,会激动、兴奋,会跳起来用力大喊!然后释放出内心的负能量,微笑前行。
这就是抢来东西的魅力所在。怎一个“抢”字了得!
◇安眠药和维生素
两颗维生素等于一夜的安眠,这是怎么回事?
吃大蒜和韭菜可以增强性功能?胡萝卜能帮助恺撒大帝获取胜利?
这些看似怪诞的“偏方”背后,都有着同一个东西的影子——安慰剂。
用维生素代替安眠药
小李的父亲在一次中风之后就病倒了。之前,小李的父亲就听闻几个和他岁数差不多的人,好几个都是因为中风而全身瘫痪了。因此,小李的父亲十分绝望,认为自己最终也是要瘫痪的。其实,小李的父亲并不严重,虽说是中风,但是症状较轻,而且发现得及时,就医十分迅速,病情并没有那么坏。可是,小李的父亲从医院回来,就认定自己是瘫痪了,腿上总是没有力气,下不了床,这可把家人急坏了。小李把医生请到了家里,医生检查一番,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当小李把情况和医生说清楚之后,医生明白了。医生拿着一瓶药来到了小李父亲面前:“老大爷,你这个病根本没多大事,可是要想治好就得花钱。你看这瓶药,这是美国新发明的特效药,是针对你这种病后需要康复的病人的,你这个小区里好几个跟你一样下不了床的老大爷,都是吃了这个药才好的,而且现在活蹦乱跳的,什么事都没有。这个药很贵的,你儿子孝顺,把这个药买了,你每天三次,每次一片,保管你见效。”
小李的父亲拿过药瓶,像是得到了灵丹妙药一般,吃药也特别守时,不出一个星期,他竟然能下床了。为了感谢医生,小李来到了医院,给医生买了一些补品,顺便把那瓶药的钱给结下了,结果才花了十块钱,小李十分纳闷:“这药不是很贵吗?怎么才十块钱啊?这不和维生素一个价吗?”
医生笑了笑说:“是啊,那就是维生素。不过,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心理安慰剂。”
心理安慰剂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早在几百年前的英国,临床医生就发现了这么一个神奇的现象:晚期病人在服用医生给予的维生素、葡萄糖片等没有药理作用的药剂时,常常因为医生鼓励性的话语——这是一种特效药、这是最新研制的专门治疗你这种病的药,而产生信心,并在心理作用下得以痊愈。葡萄糖片和维生素都是不具备药理作用的安慰剂,却对服用者产生了神奇的效果,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有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男,但是你一定不知道还有日本的经济适用药。
这种经济适用药虽然神秘却很简单,它的成分就是简单的维生素。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失眠症困扰着很多年轻的上班族,使得他们不得不服用大剂量的安眠药来维持最基本的生理睡眠。但是因为长期服用安眠药对人体的副作用非常大,于是日本的医生就借助病患对医生的信任,把维生素当成安眠药开给那些重度失眠病人,并对其声称这是一种刚研发的特效药。但是结果却出乎医生们的预想:这种神奇的“特效药”居然帮助当时60%的病人解决了深度失眠的困扰。
之后,这种精神疗法就在日本开始大范围地推广。而日本人也真是一个经常使用安慰剂的民族——乐观的日本人不仅会发明一些诸如“吃大蒜和韭菜可以增强性功能”的养生方法,甚至医院开的病例上都会直接标明“所开的药只能期望达到预期效果,并不是有针对性的药理治疗”。由此可见,安慰剂在日本的医疗界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药了。
中国人常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这句话道出了“特效药”的工作原理——心理暗示。
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被牵着鼻子走,或者不加反抗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想法。当这种潜意识里的心理暗示上升为一股力量时,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会变成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便自然“进可修身治国平天下,退能治病养生得安慰”。
世间最强大的安慰剂
如何让一件普通的东西功效百倍呢?
口耳相传某位神医手上有一种治病奇药,见效快、疗效好。一位病人被治好之后,附近的百姓就开始奔走相告。中国人常说“三人成虎”,当舆论上升到精神力量时,威力无穷。因此,很多时候这种精神暗示的力量往往比真实的药物更具药用效果。
生活中这种奇药还有很多,比如“春药”。有时候明明只是很普通的强健身体的补品,但是经过社会舆论的肯定和亲朋好友的推荐后,便真的可以起到“非同一般”的效用。这如同古罗马人认为常吃胡萝卜可以提高性能力一样。他们认为当男人把胡萝卜和大蒜一起干嚼咽下去的时候,往往可以得到神奇的力量——不仅可以在妻子面前树立雄风,就算是上战场也可以获得上天的眷顾。于是胡萝卜在那里就成了和“非典”时期的白醋一样稀罕的东西。久而久之,这样的传说居然成了传统,据说现在的亚平宁半岛,不仅遗留了许多胡萝卜的壮阳配方,甚至当地一些少数民族女性还有用胡萝卜制作香水吸引异性的习惯。
三人成虎,有些说法在被社会肯定之后竟然逐步演变成为一种秘方。甚至到了最后,胡萝卜有没有传说中的功效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光是它的安慰剂效应已经足够让吃胡萝卜的人满足了。
当然,安慰剂的功效还不止于此。安慰剂往往能使我们完成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利用好这种潜意识里的信念,许多晚期病人居然在安慰剂的作用下跳过了化疗,快乐地多活了几年。甚至有些疾病会在安慰剂的作用下无药自愈。这可不是杜撰的,新闻上也曾报道过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本来已经无药可医了,医生想出来的“安慰剂”的好方法,竟然让病人奇迹般地好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