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创新驱动提升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首届全国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论坛”综述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琳 王永和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精神,认真总结“05方案”以来全国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宝贵经验,探讨新形势下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色凝练和方法创新问题,进一步提升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效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和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论坛”于2013年7月21~24日在宁夏银川北方民族大学举办。国家民委教科司田联刚司长委派周晓梅处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工委思政部杨文刚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张维民出席会议并致辞。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思政课教学处处长陈矛在会前对会议表示了祝贺和良好祝愿。会议特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田克勤教授、刘建军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崇高境界》的主旨报告。来自全国15所民族院校、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的专家学者、论文作者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研究生60余人参加了会议。论坛采取专家报告、院校经验交流、论文作者发言交流、专家点评、红色教育资源考察等形式,围绕新形势下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教育内容与方法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成果。

一、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愈发显现

会议认为,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是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质、特殊对象、特殊阶段,决定了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重要性。

国家民委教科司周晓梅处长在讲话中指出:民族院校既是教育部门,又是民族工作部门;老师们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民族工作者。民族院校担负着比其他类型院校更为特殊而艰巨的育人任务。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许多矛盾和困难,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等相互交织渗透,各民族文化传统多元交织,宗教信仰各异,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严峻、斗争复杂。这些情况和问题,必然会反映到民族院校,特别是会反映到各民族大学生身上,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成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祖国统一的坚强捍卫者,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者和践行者,是民族院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国家民委教科司非常重视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这几年相继组织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测试、民族理论课教学比赛和师资培训工作,批准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思政课和民族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举办这次创新论坛,对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工委杨文刚处长表示,本次论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宁夏地区高校学习借鉴各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验,推进宁夏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的难得机遇。论坛提交的经验交流材料和论文既紧扣论坛主题,又涉及当前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热点、重点和难点,既凸显了一定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北方民族大学张维民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全国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和教学队伍,而且搭建了民族高校、民族地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讨的平台,相信会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的成绩斐然

实施“05方案”以来,在国家民委、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彰显特色、创新方法、提高实效的新路,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进一步提高,在涉及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维护民族院校稳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院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民族院校党委和行政领导能够充分认识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建设工作。各院校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副校长)为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院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教学领导每学期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民族院校部分领导同志本身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或任课教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建设前沿情况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各院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设置了学校直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保障日常教学经费的同时,各院校均能按照教育部要求按生均20元划拨教师社会实践和学术考察经费,并在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

2.加强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民族院校均采取了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一是把好入口关,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新进教师一般均为党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懂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热爱民族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大部分民族院校近几年新进专任教师均要求具备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二是加强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教师上岗前均参加各级教育部门包括各院校统一安排的培训,部分教师参加过国家民委和教育部组织的骨干研修班和课程培训班,各院校教师均参加过省级教育部门举办的课程培训。各院校每学年均能安排1/4以上的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开阔教师的视野。有的院校出台相应措施激励思想理论课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或进行国内外访学,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活动。

3.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各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坚持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一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中央民族大学形成了较为稳定、稳中有进的“多样一体”立体化分层次教育教学模式,即加强特殊教学、重点教学和分类教学,实施艺术类、体育类、民考民类分类教学,契合课程、形式多样、梯次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多类型分层次考核体系。中南民族大学形成了以“理论型教学”为体、以“研究型教学、实践性教学、开放型教学”为表的“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新模式。内蒙古民族大学突破了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建构了“1+1+1”的教学新模式,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每一门课程的总学时都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大体占总学时的1/3,分别采取课堂理论教学、学生讨论和社会实践三种方式进行。

二是突出重点教学内容。西藏民族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重点突出反分裂反渗透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教育。北方民族大学根据思政课和民族理论课的设置情况,将教学重点内容提炼和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其中,“一”即“一个国家”教育,突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基本国情的教育。“二”即“两个共同”教育,突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的教育。“三”即“三个离不开”教育,突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的教育。“四”即“四个认同”教育,突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五”即“五观”、“五德”教育,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六”即“六方面国家核心利益”教育,突出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的教育。

三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各院校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专题式、案例式、讨论式、体验式、经典阅读式等教学法。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了激发占学生总数80%的蒙古族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大量采用蒙语进行授课。湖北民族学院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亲身教学法”、“谈话教学法”,不但增强了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和感情。北方民族大学建立了“问题逻辑”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问卷中和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予以耐心、深入解答。部分院校开设了“时政论坛”和“思政论坛”,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社会新闻人物、政府部门负责人等做学术报告和时政报告,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的院校还开展演讲赛、辩论赛、课件设计大赛、红歌赛、民族知识竞赛和与课程相关的征文大赛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各民族院校均拿出了相应学分用于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的形式有:参观学习、社会调查、专题调研。北方民族大学每门课拿出1/3的学时用于实践教学,如基础课教师组织新生走出课堂,举办“亲近宁夏,爱我民大”主题实践活动,到宁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和校史馆参观学习,使学生对第二故乡——宁夏有了初步的了解,扩大了宁夏的影响,深化了民族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母校”的感情和意识;组织“走进军营,感受奉献”学习教育活动,感受宁夏军区给水团官兵模范践行“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感人事迹。大连民族学院从总学分中拿出3个学分用于实践教学,建有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院校在实践教学主题的选择上,尽可能地挖掘了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在实践的方式上,充分发挥多民族大家庭的优势,组建多民族的实践小组,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的团结、协作;在调查范围和区域选择上,重点选择民族地区、民族社区和民族聚居区等区域。

五是不断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因学生生源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考核方式方法不能简单划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设定。部分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分层次的考核方式方法。成绩考核一般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对艺术类、体育类、民考民类学生以及特殊地区民族学生的成绩比例做了适当调整,加大了他们平时成绩的比重。期末考核一般占总成绩的50%~60%,平时考核一般占总成绩的40%~50%,通常会将到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堂发言、民族团结月活动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作为考核依据。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不断探索,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国家民委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好评和赞誉。广西民族大学被评为“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优秀单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广西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和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大多数院校都有1~3门省级精品课程。2012~2013年,全国民族院校已经有5人成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对象。北方民族大学涌现出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自治区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1人,优秀教师5人,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

三、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会议认为,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1.少数民族学生的多重思想矛盾和实际困难,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难度。一是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矛盾。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受本民族宗教文化影响,有着较为深厚的宗教情结和宗教信仰,尽管他们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但绝不意味着可以轻而易举地放弃宗教信仰。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是一一对应、相辅相成的正向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不是任何民族认同都能转化成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张力。三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矛盾。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仍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四是要学与厌学的矛盾。少数民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性质的认知与所表现出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落差。不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体上予以肯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判断也是正确的,但缺乏学习兴趣和需要动力。五是汉语水平低与理论艰深的矛盾。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低,极大阻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培养培训途径不宽广。一是人数偏少。近些年随着民族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随之加大,教师配备不足就成为民族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二是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的现象,缺乏中青年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教师中博士比例普遍低于当地其他院校,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民族院校尤为突出。三是教师教学任务偏重,投入科研的精力和时间不足,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四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和平台不多。五是缺乏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引领,各院校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

3.普遍缺乏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没有强有力的学科支撑,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会后劲不足,教师就会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地位和教师应有的权益就无法落到实处。目前,各院校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授权点,大部分院校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严重制约了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

四、提高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必须走改革和创新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格局、交往程度、社会状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应对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挑战更加严峻。可以说,民族工作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正处于负重爬坡的重要阶段,有大量的难题需要破解,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探索。对既是民族工作部门,也是教育工作部门的民族院校来说,“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尖锐。民族院校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做好以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1.吁请民族院校党政领导更加重视。民族院校党政领导需站在“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激发教师活力的相关政策,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2.最大限度地尊重差异,增强认同。一是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情怀、人生进取的境界、道德奉献的情操、社会历史的视野”讲授清楚,让学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崇高境界,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思考,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二是尊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接受和认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少数民族学生很看重本民族文化,在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一定要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广泛采用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文化方式和载体。以少数民族学生熟悉的文化符号、民族语言、民族文学、民族伦理规范、民族规约等手段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四是通过大量历史事实和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伟大实践,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有计划地引进国内部分顶尖学者、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师队伍成长。二是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创造条件和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学习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和进步。三是配齐教师队伍,减轻教师课业负担,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各类课题研究。

4.采取特殊措施,推进学科建设。学科是体现教师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民族院校要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凝练研究方向,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并采取联合攻关的办法,实现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授予权的突破。

5.加强院校交流。民族院校承担着共同的使命,面对着共同的教育对象。与会人员一致希望,由教育部社科司或国家民委教科司牵头,各民族院校轮流承办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论坛,每年确定若干主题,对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共同性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