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汪永泉(1904-1987),字在山,满族,杨式太极拳的传人。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清朝末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儿子杨健侯在清王府教拳。汪永泉的父亲汪崇禄同溥伦贝子跟杨健侯学拳。汪永泉从7岁起随父亲一起学习,14岁时拜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为师。他还时常得到师伯杨少侯的指教。所以,他身受杨家两代三位拳师的教益,深得杨式太极拳的真谛。他德艺双馨,是杨澄甫的得意门生。杨出去比武,常常把汪永泉带上。由于他武艺高强,赢得“小老虎”的绰号。杨澄甫从北京南下时,本想把汪带上,一起前往。因汪家人不同意,未能同行。汪永泉毕生从事太极拳修炼和教学。从1926年开始在京城教拳,使众多弟子和学生受益,培养出不少高水平的门徒,传承杨式太极拳薪火。晚年总结经验,口述了《杨式太极拳述真》著作,把一生的心得贡献给社会。他继承传统,并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传承和发展太极拳,为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汪永泉于1977~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内教拳。每天(后来改为每周4次)早上教练2个小时左右,周日时间更长。遇阴雨天则在屋里讲课。在此期间,他传授了杨式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揉(推)手、大捋等。在传授拳架的过程中,常常结合实践,讲述拳论和自己的经验。为了著作《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他曾集中一段时间,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杨式太极拳作了几次简要的专题讲述。编者有幸在1981~1987年跟老师学拳,主要学练养生,受益匪浅,对杨式太极拳有所体悟,在养生方面收到显著效果。编者对汪老师永怀感激之情。

由于编者的兴趣和工作中养成的习惯,每次学拳都把老师的重要话语作简要笔记。内容包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内所学及自己多次到老师家登门请教所得。记笔记是为个人学拳复习之用,曾在拳友间交流过部分内容。本来没有把它整理出书的打算。北京永泉太极拳研究会于2006年7月成立,倡议抢救、继承和发扬汪传杨式太极拳。在热心拳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决心在耄耋之年,克服困难,整理笔记,奉献社会,这也是对恩师教导的一种报答。于是在2006年辞去退休后承担的工作,暂停书画的习练,集中精力,历时3年,摘录整理,编出书稿。

鉴于已出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口述,魏树人、齐一整理,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对汪传杨式太极拳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简要的讲述,本书采用语录体,旨在通过专题语录,重点深入发掘汪永泉授拳的重要拳论和功法。本书编排力求突出汪永泉授拳的指导思想:杨式太极拳属内家拳,注重内功 —— 神、意、气的修炼。把关于武德的语录排在首位,体现武德为先的思想。强调习练基础功(养生功)。在一些专题上加写“编者按”,介绍学拳见闻,亲身感受和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本书编排,共分两篇:

一、上篇:授拳语录。包括:(一)总论。(二)知己之功。(三)知彼之功。下分88个专题。标题一般采用汪永泉一句语录。每个标题下,集录了相关的语录若干则。语录的长短一般按原记录而定。语录力求保持原话的原汁、原味。语录来源,多摘自编者的记录,也有少数转自同窗的笔记。

二、下篇:拳照共有75张,包括拳照56张、剑照14张、师徒合影2张、生活照3张。

另有附录。包括(一)汪传杨式太极拳、剑、刀、枪谱。(二)太极拳经典拳论。(三)杨家太极功夫轶事。

本书稿曾请汪永泉之子汪仲明,跟汪老师学过拳的王平凡、丁冠之、张文杰、卢志明、周志宽,以及汪永泉的再传弟子等数位先生阅看,得到他们的首肯及修改意见,在此特致谢意。

由于水平所限,摘编难免有缺憾之处,敬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