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俄苏文学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在学术研究中,学者是主体,研究对象是客体;但是在学术史的视野下,学者的研究活动、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等都成为研究对象。俄苏文学学人研究是学术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从俄苏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可以将俄苏文学学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黄和南、寒泉子、王国维、鲁迅、李大钊等撰写的关于俄苏文学的评论文章,但此时的评论文章大多旁及俄苏文学,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俄苏文学学人队伍。

第二阶段为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有更多的学者撰写有关俄苏文学研究的文章,如茅盾、瞿秋白、郑振铎、蒋光慈、耿济之等,并出现了专门的文学史[1]著作。其中左翼知识分子为俄苏文学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由于局势动荡,新中国成立以前,俄苏文学学人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整体队伍还比较薄弱。

第三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时期,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俄苏文学课程并出现了相关的研究刊物,随着俄苏文学学科的形成,俄苏文学学人的专业队伍也真正形成了。有的高校举办了多期苏联文学进修班,为后来俄苏文学的发展培养了重要的后备力量。当然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文革”结束,这支队伍受到严重冲击。

第四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这一时期,俄苏文学学人焕发了勃勃生机,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方法更加多样化,成果更为丰富。所以本书将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设定为1978年至2018年,偶尔也会涉及其他时间段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的俄苏文学学人,人才辈出,遍及全国。由于涉及面广,本书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选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学者作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也是我国俄苏文学学者最为集中的机构之一。在多年的俄苏文学研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在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潮、俄苏作家作品研究及俄苏文学现状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俄苏文学研究专著和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保持了较好的俄苏文学研究传统,老、中、青学者之间的传承体系比较明显,为了更好地展示我国俄苏文学学人的风貌,本书选择这一群体中不同类型的五位学者戈宝权、高莽、吴元迈、周启超、刘文飞进行个案分析。[2]这五位学者分别侧重不同的研究方向,也体现不同的研究个性。希望通过对戈宝权等老、中、青三代学者的研究,展示中国俄苏文学学人的发展变化。

对于俄苏文学学人的研究,在俄苏文学研究产生之初就开始存在,当时只有少量零星介绍俄苏文学学人的文章。到20世纪80年代,关于俄苏文学学人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21世纪以来,除了期刊和报纸上的文章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的书籍,包括一些重要的研讨会。如关于曹靖华先生,2007年10月30日,北京大学举办了“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俄罗斯文学国际研讨会”,并于2009年出版了《曹靖华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3]。关于戈宝权先生,2010年6月25日,“文化和友谊的使者、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召开;同期纪念戈宝权逝世10周年的纪念会也在上海、江苏东台等地召开。[4]关于余振先生,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俄语系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纪念余振先生百年诞辰暨俄罗斯文学研讨会”,于2009年初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对于俄苏文学学人的研究,除了文集和研讨会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论文。[5]

就目前研究来看,关于俄苏文学学人的文章和著作大多数是以纪念、介绍和综述为主,尚缺乏对俄苏文学学人的深入研究和整体观照。本书将俄苏文学学人作为研究对象,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俄苏文学学者这一群体进行研究,选取其中特色鲜明的学者作为个案,试图将学者的个人经历、学术背景、研究思想及所得成果进行有序整合。这样既可以揭示俄苏文学学人的发展历程,又能展现个别学者的研究特色。


[1] 一部是郑振铎的《俄国文学史略》(商务印书馆,1924年),另一部是蒋光慈和瞿秋白的《俄罗斯文学》(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

[2] 目前周启超在浙江大学任职,刘文飞在首都师范大学任职。

[3] 实际上,关于曹靖华的纪念文集已有几种,如1988年出版的《一束洁白的花:缅怀曹靖华》、1992年出版的《曹靖华纪念文集》。

[4] 关于戈宝权,现在出版有《戈宝权纪念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戈宝权》(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在《文教资料》2000年第1期中,收录了关于戈宝权的十余篇论文,既有陈燊、钱善行等中国学者撰写的文章,也有罗高寿、费德林、齐赫文斯基等俄国友人撰写的文章。

[5] 相关的一系列研究论文有陈燊的《论戈宝权先生的学术成就》、李明滨的《中国普希金研究的开拓者戈宝权》、岳凤麟的《风雨沧桑忆恩师——纪念曹靖华教授诞辰110周年》、张羽的《叶水夫——俄苏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外国文学工作的组织者》、陈建华的《做有良知的学问——写在倪蕊琴教授新著〈俄罗斯文学魅力——研究、回忆与随笔〉前》、査晓燕的《杏坛春风五十年,桃李欣欣中俄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李明滨教授访谈录》等。此外,俄苏文学方面的专业学术著作中也有部分涉及俄苏文学学人,如《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普希金与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