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财富的动力

几年前,我们全家去法国滑雪胜地高雪维尔度假。滑雪这个爱好是我把儿子们困在山上,让他们不得不和我待在一起的借口。一天下午,我借口工作躲在酒店房间里。我的大儿子当时11岁,他走了进来,我立刻感到不对劲。通常,两个儿子宣告他们进入房间的方式不是本能地问“我能看电视吗”“妈妈在哪儿”,就是打嗝、放屁。但这次,大儿子沉默地站在我面前,泪流满面。

“怎么了?”我问。

“我把一只手套弄丢了。”他哭得更厉害了。

“没关系,不就是一只手套嘛。”

“你不懂,这是妈妈刚给我买的。花了80欧元呢!那可是一大笔钱。她会生气的。”

“她会理解的。我也经常丢东西。”

“可是我不想让她再给我买一副了,那可是80欧元啊。”

我特别理解他的心情,因为我儿子丢三落四的毛病是遗传自我的。比如,我从来不带钥匙,反正带了也会弄丢它。

所以我完全明白他的感受。我们决定沿着他走过的路回去寻找。一路上,我思绪万千:这是不是一个让他吸取教训的机会?给他买一副新的手套会不会太溺爱他了?我低头一看——他还在哭。我的心瞬间揪了起来,仿佛自己又回到了9岁。

我的父母离异后,家庭的经济压力变成了财务焦虑。焦虑“啃噬”着我和妈妈,它在我们的耳边低语,说我们一文不值,说我们一败涂地。我的妈妈是个秘书,聪明能干,可我们家的月收入只有800美元。9岁时,我告诉妈妈,我不需要保姆了,因为我知道每周省出来的8美元对我们很重要。而且,当冰激凌车经过时,保姆会给她的每个孩子30美分,而我只能得到15美分。

“冬天了,你需要一件夹克。”妈妈说。于是我们去了西尔斯百货。我们买了一件大一号的,妈妈觉得我至少可以穿两三年。这件夹克33美元。两周后,我把夹克忘在了童子军的活动上,但我向妈妈保证,下次活动时我一定能找回来,结果没有找到。

于是,我们又去杰西潘尼百货公司买了一件夹克。妈妈说,这就是我的圣诞礼物了,因为买了这件夹克后,我们就没钱再买别的礼物了。我不知道她是实话实说,还是想给我一个教训,也许两者都有。但不管怎样,我努力装出很兴奋的样子,假装很喜欢这件提前到来的圣诞礼物。巧的是,这件夹克也花了33美元。

几周后,我把这件夹克也弄丢了。放学后,我忐忑不安地坐在家里,等待着妈妈回来。想到又要给这个经济上本已捉襟见肘的家庭一记重击,我害怕极了。钥匙转动的声音响起,妈妈进门了。我紧张地脱口而出:“我把夹克弄丢了。没关系,我不需要穿夹克,真的。”

我感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真的想放声大哭。但接着,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妈妈竟然也开始哭泣。她很快控制住情绪,走到我面前,握拳在我的大腿上连捶了几下。那动作就像她在会议室里为了强调某个要点而敲桌子一样,只不过这次我的大腿成了她的临时桌子。我不知道那一刻是更让我伤心,还是更让我难堪。之后她上楼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一个小时之后,她下了楼,我们再也没有谈论过这件事。

财务焦虑如同高血压,在体内潜伏不去,随时可能从小恙变为致命的重疾,这绝非虚言。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血压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高。[10]

回到阿尔卑斯山区,此时,一对父子已经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跋涉了半小时。儿子仅戴着一只手套。我见机唱起歌,跳起舞,试图借机向他灌输“物质诚可贵,亲情价更高”的道理。正当我尴尬地舞蹈的时候,儿子突然停下脚步,径直冲向菲利普·普兰店铺门前的一棵小圣诞树。就在这家店,他8岁的弟弟昨天还缠着我买一件背面镶嵌水钻骷髅头的帽衫,价值250欧元。此刻,圣诞树顶的星星被一只电光蓝色的男童手套取代了。显然,某位好心人捡到了它并特意放在这里,让失主一眼就能看到。儿子一把抓起手套,长舒一口气,将它紧紧抱在胸前,如释重负,喜笑颜开。

我们身处金融革新的时代,然而无论是加密货币还是支付应用,都无法满足我最深切的渴望——把钱送回过去,送给那些我深深爱着却一贫如洗的人。对我来说,童年时家中弥漫的不安全感和羞耻感将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但这并无大碍,因为它们成了我前进的动力。

你对财富的追求可能源自其他因素,可能是寻求认可,或是使命感;也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金钱带来的奢华体验的渴望;或是为消除世界的弊病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在我看来,崇高的愿景是勤奋工作的一大动力,欲望也不容小觑,但恐惧才是最强大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在驱使你,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必须找到动力,培养动力,并与之同行。

你需要动力,因为前方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