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每一个孩子发光:创建优质家校关系的33个方法
- 刘永奇
- 6489字
- 2024-12-30 16:13:45
方法2 培养责任心: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有位家长说:“老师向我反映说,孩子早自习朗读有气无力的,上课也喜欢趴着听课,写作业特别喜欢趴在桌子上。孩子的理由是太困了,但事实上孩子的睡眠时间足够,基本上是从晚上九点半睡到早上七点。而且孩子中午不愿意午睡,认为睡觉会浪费玩的时间。”
根据家长的观察,孩子并非没有精力:“孩子上课时总趴在桌子上听课,好像很疲惫,可是一下课就精力十足。”同时,孩子还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孩子对自己要求不高,总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优秀,其实她的成绩还行,不知道为什么她很没有自信。”
家长与孩子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并没有解决问题。
关于坐姿问题,我们聊了很久,我问孩子想不想改正,孩子回答说“想,但是怕控制不住自己”,让我给她写了字条时刻提醒自己坐端正。这样持续了几天,我问她最近在学校坐端正了吗,她自己也不记得有没有坐端正。在家里也是喜欢趴着写作业,为了纠正她的坐姿,坐姿矫正垫、背背佳、检测坐姿的小机器人都给她用过,没什么效果,语言提醒她也基本上成效不大。我还给她看过一些脊柱侧弯的案例,她注意了几天,又恢复了老样子。再给她看,她就会说:“好吓人呀,别给我看了。”提醒得多了,我自己也会失去耐心,感到烦躁。
我们分析一下这位家长面临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坐姿与拖延都是行为层面的问题,其背后则是孩子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自信心不足,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缺乏对自己成长的责任心。
而孩子能否对自己负责,主要看家长在教育中的界限与要求。孩子想纠正坐姿,却不是自己想办法,而是需要家长给“写字条”、购买矫正设备、语言提醒等,说明家长和孩子都没有明白,坐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当孩子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
家长也要反思,自己对孩子是否缺乏严格要求与责任心培养。
这里还要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与在学校的表现是一致的,“在家里也是喜欢趴着写作业”。家长不要期望孩子在家松松散散,到了学校就会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坐姿当然不是小事,不仅关乎孩子的视力保护、预防脊柱弯曲等身体健康问题,还与孩子的学习态度、专注力、自律性乃至学业质量紧密相关。
小女孩对学习不够严格,对课堂也缺乏重视,还以“趴着也能学”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倘若这些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她的学习态度将持续偏离正轨,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将日益增多且复杂化:不仅仅是老师找家长这么简单,她在与同学的关系中也会被边缘化——同学们普遍不愿与缺乏责任心的同伴一组学习。这将进一步加剧孩子的自我放逐,使其在低标准、无约束的状态下陷入恶性循环。
责任心影响行为表现
即使是在相同的班主任指导下,孩子们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也存在显著差异。责任心较强的同学会积极参与班里的各类活动,认真履行自己的班级职责;在学习中,对自身的学习进度和成绩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不轻易放弃;主动关心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班级公共事务有很强的主动性。
而责任心不足的孩子会消极应对或逃避任务,不愿意承担班级职务,即便担任职务也可能敷衍了事,不尽职尽责;学习上可能存在拖延、马虎的表现,作业常常完不成或完成质量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成绩没有较高的自我要求,面临问题时倾向于依赖他人解决;在班级公共卫生和个人物品管理等方面缺乏自觉,需要老师或同学多次提醒才能做好基本的卫生维护和个人物品整理。
如前所述,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往往与其在家中的日常表现紧密相关,这是家庭教育方式和早期培育影响的结果。下面列举的是低年级小学生在家时的常见场景。
- 孩子放学回家后,先沉浸在玩具的世界里,接着享受几口零食,再盯着电视屏幕消磨时光。家长则反复督促:“时间不早了,赶快去写作业吧。”家长着急上火,可孩子不慌不忙,磨磨蹭蹭,就是不打开书包。
- 清晨时分,孩子赖在床上不愿起床,早餐也吃得慢条斯理,家长替孩子背上书包,又开启了“催促模式”:“快一点儿,不然就要迟到了!”孩子却对此不以为意,依然慢悠悠的。
- 孩子上学忘记带作业本或笔袋,家长只好急忙将遗漏物品给孩子送到学校,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上班时间。
在这种日复一日上演的家庭教育拉锯战中,孩子们逐渐长大,却未能充分建立起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责任感。家庭环境中形成的生活习惯,无声无息地塑造着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很多家长可能并未认识到孩子责任心的缺乏对其成长的潜在影响,而是常常抱持盲目乐观的心态,或者过于依赖外在条件,比如以为只要孩子能跻身名校,就会在优秀同龄人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又或者深信“船到桥头自然直”,觉得孩子还小,总有一天他们会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然而,这种等待孩子自己觉悟的心态,往往会让家长错失培养孩子主动承担责任的契机。
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元且深刻的课题,孩子的成长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及阶段性特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须深入教育的底层逻辑,吹糠见米,洞察本质,有效地激发孩子自主成长的内驱力,明确家长与孩子的责任界限,共同构建并践行家庭规范,尽早让孩子领悟责任之重。
责任心的内涵阐释
责任心,作为一种内在品质,体现的是个体具备的高度责任感。其内涵深远且广泛,既包含对自身的内省与约束,也涵盖了对他人的承诺与担当。
向内看,责任心是孩子对自己事务的担当,是他们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情绪的能力,是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勇气,更是他们在规则和道德面前的自律。向外看,责任心则是孩子对家庭、社会的承诺,是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流露出的关爱与责任感,是在履行职责和义务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与执着。
无论是完成个人任务还是服务于集体,责任心都是驱动孩子积极行动、勇担重任的核心动力。
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家长过于焦虑,不断地催促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这些事是家长的责任——“否则,你们为什么比我还着急?”进而不把写完作业、整理个人物品、准备好明日所需的红领巾和校服等日常琐事视为自身应负的责任。他们的注意力也因此更容易被手机、平板电脑等娱乐设备分散,自己的事情反而似乎与他们无关——“反正总会有人帮我安排好”。
在公共场合,孩子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更是司空见惯。就餐时,有的孩子按着转动的餐桌转盘,不让别人夹菜,长时间把自己喜欢的菜停留在自己面前;在游乐场,有的孩子跟小朋友抢玩具,甚至推搡小朋友;在课堂上,有的孩子会故意插老师的话,或发出响声,以此吸引老师和同学的关注……长此以往,孩子缺乏责任心的问题就会延续到成年之后,例如,我们经常看到,高铁上,有的人拿着手机旁若无人地高声闲聊;排队时,有的人插队后还飞扬跋扈,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这些问题均源自童年时期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及对他人的基本尊重意识的培养。
责任心缺失的三大教育误区
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责任心在孩子心中难以生根?我通过对孩子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导致孩子责任心缺失的三大教育误区:包办代替、成绩至上、低估孩子。
误区一 包办代替:无形的束缚
有一次,我陪着笑鸿参加幼儿园户外郊游活动,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育儿方式。一位小女孩始终处在姥姥无微不至的保护下,姥姥不断地阻止她接触水池和攀登高地,生怕她弄脏衣服或遭遇危险。这份深厚的爱,无形中却成了束缚孩子探索世界的绳索。与之相反,在爸爸陪伴下的儿子则显得活力四溢,他主动购票,积极参与各种冒险活动,尽情释放着孩童的天性。
当家长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孩子反而失去了体验责任价值的机会。
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渐渐习惯了家人的全方位服务,对自己需求的第一反应就是像操作智能音箱一样安排他人:“给我找一下袜子”“帮我榨杯橙汁”。而在学校,比如当因忘记带作业本而受到老师批评时,他们也并不会认为是自己的失误,而会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我妈昨天忘了把我的作业本放到书包里。”
误区二 成绩至上:狭窄的成长道路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无疑成了家长和孩子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对成绩的关注过于单一且极端化时,孩子的成长之路就可能因此变得狭窄。对于学校给孩子布置的家务作业,有的孩子会提出质疑:“我妈说了,除了学习,家里和班级的事都不要管。”这其实是在将孩子引向“好好读书、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的狭窄胡同。
这样的教育引导,不仅造成了孩子当下对家庭责任的缺失,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来说,更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孩子可能会有“油瓶倒了都不去扶”的表现,因为他们被告知,那不关他们的事。与此同时,家长对成绩的过度要求也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孩子面临考试时的焦虑、成绩不佳时的隐瞒和撒谎等问题行为,都是这一压力的直接体现。有些家长尽管口头上没有强调,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在无声地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家务不重要,学习才是首要任务。
误区三 低估孩子:剥夺探索机会
“不相信孩子能做好”,这句话或许是一些家长在无意中为孩子做出选择、制订计划、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内心独白。他们担心孩子缺乏经验,思考能力和协调能力也不足,因此不敢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尝试和体验。然而,这种过度的保护和不信任,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扼杀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创造力。
事实上,孩子们的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只是需要机会和舞台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和才华。而责任心的培养正是开启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起点。只有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犯错、去承担后果,才能真正引导他们逐步建立起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对他人关心与尊重的意识,从而成就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高度责任感的个体。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八个策略
《战国策》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真正的爱,是为孩子的未来铺路,而非仅仅满足孩子眼前的需求。家长和教师的远见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他们成为能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能独立面对世界的人。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贯穿了孩子从婴儿期到青少年的整个成长阶段。首先,可以让孩子熟记并领悟陶行知先生的《自立立人歌》。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
…………
我们可以从儿童身心发育的角度看一下孩子责任心形成的历程。在婴儿期和学步期(0~3岁),孩子学会用手抓食物吃,在锻炼了手眼协调的同时,也开启了主动探索与自己吃喝的责任。进入学前期(3~6岁),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社交和如厕、穿衣、洗漱等独立生活技能,也在与小朋友们分享玩具时产生对外责任心的萌芽。这个阶段,我们要鼓励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整理玩具、端饭碗、拿筷子、在爸妈下班回家时递上拖鞋等,以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对家人的关爱。
儿童中期(6~12岁)是孩子独立性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逐步掌控自己的生活、行为和人际交往。三年级的笑鸿每天放学后都要经过诱人的小商店,有一天他回家说:“刚才路过小商店时,我的内心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一个说‘哎呀,我最近生病了,不能吃零食,快走吧’,另一个说‘哎呀,好几天没买了,今天买一次吧,快进去’。最终,我听从了后一个小人儿的话,所以我买了一些喜欢的零食回来啦。”
在这个阶段,孩子因为上学,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他们不再依赖父母的判断,开始独立思考,在“两个小人儿”打架时,他们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时,我们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遇到问题时自己想办法。
培养孩子的学习责任心与良好习惯在儿童中期这一阶段至关重要。根据我的观察,三年级是孩子的责任心能否养成的分水岭。从整理书桌到记作业,从照顾宠物到管理时间,这些看似微小的事务,实则构成了孩子责任心养成的重要基石。在学校,老师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值日打扫教室、按时交作业等责任;而在家里,叠放被褥、准备饭盒、系鞋带等日常小事,同样是他们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实践。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帮助孩子建立和增强责任心的有效的方法。
一是树立榜样。孩子往往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展现高度的责任心,比如按时完成工作、承担家务、承认并改正错误等,以此作为孩子的榜样。
二是适当分配任务。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给其分配一些适合他们的家务或其他任务,如整理玩具、喂养宠物、打扫房间等。孩子完成任务后,家长应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可以言语鼓励,也可以奖励星星贴纸或小礼物,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三是设定规则与惩戒办法。家长和教师应明确家庭规则和学校规则,让孩子明白每项规则背后的原因及其重要性。同时,对规则应设置合理的惩戒办法,当孩子没有履行责任时,家长和教师要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这些惩戒办法,帮助孩子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四是鼓励自主决策。家长在生活中应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做出决定,比如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决定课外活动等。这能帮助孩子学会决策,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五是讨论责任的意义。家长可以通过日常对话或讲述故事,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负责任很重要,让孩子理解责任心对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重要性。
六是参与社区服务。鼓励孩子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如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让他们体验帮助他人和贡献社会的快乐,这样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七是设立目标与反馈。与孩子一起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鼓励他们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在过程中提供积极的反馈,帮助孩子评估进展并调整策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
八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立即代劳。比如孩子在写作业时遇到难题,向家长求助时,家长不要急于为他们解答,更不能直接告知答案,而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观察和总结。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培养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责任感。
通过持续实践这些方法,会使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逐渐建立起责任心,这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乃至整个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伴与劳动对孩子责任心的影响
孩子步入三四年级后,同伴的影响成为塑造孩子人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模仿同伴,学习社会行为,这在社会学理论中被称为“社交塑造”。
孩子会模仿同学、同伴的语言和动作,这是他们在社交互动中自然吸收的行为模式。同伴间的积极交往,如同阳光和雨露,滋养着孩子的自尊、自信和安全感。但负面的交往和不良行为,却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提出邀请同学到家中玩,或者去同学家过夜。家长不必过多干涉,这是孩子养成独立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时刻。在与同伴更近距离的交往中,孩子会学会解决冲突、情感交流和支持合作,这都是强化自身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随着“双减”政策的发布,学校教育迎来了新的变革。课后服务和选修课的品类日益丰富,社团俱乐部的活动也更加多彩。选课时,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课程,而不是替他们做主。学校设置选修课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去接触不同的艺术、体育、科技、人文等课程,孩子会在尝试与体验中开拓认知,认识自我。家长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才能进一步培养孩子独立于父母的自我意识,发挥选修课的意义。
明代理学家朱用纯在《治家格言》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生活中的劳动责任,是孩子责任心与生活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学校虽然会根据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对学生进行诸如手工、木工、种植、陶艺、布艺等劳动培育,家长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家中的日常事务,让孩子多参与、多动手,感受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
例如,家中购买的组装式小家具,可以让孩子按照图纸尝试组装,这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手脑协调能力,还能训练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孩子还能体验到作品完成的成就感、满足感与自豪感。简单的家用器具维修、择菜、洗菜、洗小件衣物等,都可以成为孩子操练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技能的好课程。
在培养孩子责任心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承担起应尽的义务,更要尊重其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权利,赋予他们适当的责任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负责、体验成就;同时,珍视其个性差异,鼓励其创新与试错,以公正评价促进其责任意识的内化,实现从“加担子”到“尊重”的教育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