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源起5

人类的生活是离不开土地的,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拥有富饶的土地,不同民族间经常大打出手。

大家目的都很现实,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为了延续种族。所以斗争内容或许很残酷,但真不好说谁更高尚!好比老虎吃鹿,谁对,谁错?

咱们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丰富的产出、有着宜人的气候、有着多样的环境,它为高级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可能,中华文明也因此应运而生。

受中华文明的滋养,到了汉朝末年,长江、黄河流域的居民们已经形成了以血脉联系为基础,特有的家、国、天下观为标志的汉民族精神。相比周围其他民族,他们的心智更成熟,自律性更强,两者之间好像少年与幼童的区别。

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制度层面。此时的汉民族已拥有了特色的文化体系,系统的制度规范,所作所为即有制度的限制,更有道德的自觉约束;而胡人兄弟们,生活还很任性:他们游猎、牧马,力量就是唯一的真理。

二是经济层面。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先进的科技知识,使汉民族拥有碾压周围的经济实力。

更何况,由于交通不便,除了接壤地区战争相遇,内地接触的胡人或者是俘虏,或者是走投无路来投靠的。简而言之,他们都是有求于人。正所谓:吃人家嘴软,这些胡人在气势上就比土著汉人弱了一份。

因此汉民族看向周围民族的目光,充满不屑,心里还默念着:这群小屁孩,你们玩的都是我玩剩下的,优越感简直爆棚。长此以往,必然会衍生为心理上的排斥。

这就导致两个民族居民即使比邻而居,也很难产生认同感,更谈不上相互融合接纳了。

开始,移民的胡人少,中国地方又相对广阔,有大量荒芜的土地,这些胡人还可以被安置在抛荒的土地上。此时,他们与汉人之间生活上没什么交集,利益上没有太多胶葛,相互之间也不需要勉强自己适应对方,因此,两方虽然相互看不顺眼,但也就限于动动嘴,飞飞唾沫,大家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比如当时汉人精英阶层流行的《徙戎论》,就把北方胡人妖魔化,说他们:性气贪婪,凶悍不仁。胡人肯定也用类似的话对骂,可由于他们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史书自动忽略了。即使如此,相互间的矛盾并没有尖锐到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