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天空变得越来越“忙”。包裹和外卖“从天而降”,植保无人机播种撒肥出没于田间地头,“挑山工”无人机有序升降……越来越多的无人应用场景走进了你我的生活。这背后是日益精进的低空技术,以及不断被拓展的应用场景。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低空经济”概念被正式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成为我国重点谋划的新兴经济形态。2023年,无人驾驶航空器立法出台,空域管理条例等不断细化;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可见,低空经济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全球竞相追逐的“天空之城”。

所谓低空经济是指,一般在垂直高度1 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 000米的低空空域范围内,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是继数字经济后又一新兴经济形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2024年4月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 059.5亿元,增速为33.8%,到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可谓,低空经济“蓄势腾飞”。

低空经济腾飞的基础是“路”。“要想富,先修路”,低空经济的“路”,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公路或铁路,而是指低空领域的飞行通道、导航通信、空管体系,以及相关的地面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在空域改革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2023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加强和规范空域资源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航空安全;同年,《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出台。这为充分利用国家空域资源、规范空域划设和管理使用提供了依据,为低空经济腾飞创造了基础条件。

低空经济腾飞的“引擎”是低空飞行技术。低空飞行航空器包括各种直升机、固定翼飞行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以及各类无人机等。全球不少国家都在大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已在一些领域形成领先优势。例如,我国在无人机领域保持着世界一流水平。全国无人机生产厂家超过2 200家,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上海等地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无人机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体系,涌现出多家头部企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其中,民用无人机销售已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预计2025年民用无人机规模将超过2 000亿元。根据德国知名eVTOL企业Lilium预测,2035年全球需要4.2万架eVTOL,其中25%将来自中国。尽管,我国在通用飞机方面与欧美差距较大,但依托无人机产业基础以及eVTOL商业化等,将很可能在低空航空器制造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为我国低空经济腾飞提供强大动能。

低空经济腾飞的“翅膀”是低空技术应用。目前,我国在无人机、eVTOL技术优势的合力“振翅”下,政策支持与应用前景的强力“蓄能”下,众多产业乘风“腾飞”。例如,在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和航空摄影等生产作业方面,在私人飞机、公务专机、无人机配送与物流等通航运输方面,在应急救援、警用安防、城市消防等公共服务方面,在风光游览、飞行培训、娱乐飞行等航空消费方面,均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显著提高了经济社会活动的效率和用户体验。可以预见,我国的低空经济必将随着飞控系统、动力系统等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与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开辟出源源不断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为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进而为企业经营、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以及推动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此外,低空经济腾飞还需因地制宜的政策“保驾护航”。这意味着,在国家层面规划及政策的支撑下,不同地区还需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环境等条件的不同,量身定制发展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低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重要手段,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进中国低空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自2010年以来,四川、海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在空域管理改革、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2021年低空经济被正式提出,全国多个省市部署发展低空经济相关领域的规划、政策及细则。部分地市纷纷出台因地制宜的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实施方案、行动计划以及具体的产业支持措施,如《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苏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成都市促进工业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等。预计2024年内,国内主要地市针对低空经济的具体行动方案和措施将广泛出台,为低空经济多航道飞行保驾护航。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关键技术攻关、适航性能、无人机空域规划、低空交通管控和基础设施以及监管体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低空飞行安全间隔标准,建立通信、导航、监视、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无人机所涉及的基础设施技术规划设计标准,确保其高效安全运行;提升无人机机体强度、稳定性、导航通信设备性能、产品技术标准以及适航取证标准;找准关键技术难点,制定国产化替代清单,加大投入力度组织集中攻关,分类分步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明晰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边界、职能责任和评价机制,规范和引导市场良性竞争、依法经营。强化低空经济关键资源、产品和技术的出口管理,对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要制定管制清单,确保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优势等。

毫无疑问,在立足优势与补齐短板的合力“振翅”下,我国低空经济将“蓄势腾飞”!

本书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产业研究团队在国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按照低空经济的理论基底、产业运营模式、我国及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低空经济前沿赛道与关键技术突破、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发展趋势展开。团队成员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系的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他们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并负责了部分章节的写作。按章节排序,他们是白雨婷、李昂、褚辰瑞、冯子菁、徐珂、周睿浛、袁令姝、王佳、杨紫琪、瞿悦、康栩嘉等,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沈映春 赵雨涵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