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十五)
- 高煜 王聪主编
- 3120字
- 2024-12-23 17:30:16
四、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一)机理分析
价值链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具体来看,价值链分工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如下。
第一,投入-产出关联效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国内价值链分工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将国内各部门以及国外各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国内外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生产网络。在这一生产网络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之间流通传递,也使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在生产要素的流通传递过程中得以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各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苏丹妮、邵朝对,2017)。
第二,技术进步效应。全球不同国家技术发展水平各异,一国内部各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极不平衡。美国等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先进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下游的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的环节中。一方面,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分工,国内各地区各自参与到不同的生产工序当中,处于不同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各企业得以接触和交流,从而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先进的技术(Pradhan and Singh,2009);另一方面,各地区或企业融入价值链分工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这将激励企业改进自身生产工艺,更换或引进机器设备,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Bernard and Wagner,1997;Humphrey and Schmitz,2002)。
第三,规模经济效应。一方面,融入价值链分工会使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促使企业挖掘生产潜力,获得规模经济效益(Feder,1983);另一方面,价值链分工使生产工序分割得更加细致,分工更加专业化,生产要素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这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Smith,1776;刘志彪、张少军,2008)。
(二)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与变量解释
本文主要研究全球与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将经济增长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以及两者的交互项作为解释变量,设计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i和t分别代表省份和时间;lngdp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地区经济增长,采用各省份实际GDP度量;gvc为全球价值链参与度;nvc为国内价值链参与度;lngvc×lnnvc为交互项,用来分析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这三项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X为控制变量,ε是随机扰动项。为减少异方差问题,本文对所有变量数据取对数。
参考已有文献,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ex、inv、emp、inf。其中,ex为各省份出口额,代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inv为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emp为各省份就业人员数量,表示各地区的劳动力资源;inf为基础设施水平,将各省份公路里程数作为代理变量。本文样本时期为2002年、2007年以及2012年,涉及中国30个省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国内价值链参与度由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5所示。
表5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实证分析结果
对于面板数据是使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还是随机效应回归模型,本文进行了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应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一步地,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同方差的原假设。所以,本文采用了异方差稳健型估计进行固定效应面板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回归结果
注:括号里的数值为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表6显示了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只包括全球价值链参与度(lngvc)、国内价值链参与度(lnnvc)以及两者的交互项(lngvc×lnnvc)。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来看,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的系数均为正,说明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国内价值链分工都能促进经济增长;两者的交互项系数为正值,说明两者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存在互补效应。并且,三个解释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相比较而言,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回归系数要大于国内价值链参与度的回归系数。加入控制变量后,相较于模型(1),模型(2)的拟合优度有所提高,说明模型(2)比模型(1)解释性更强。就系数来看,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以及两者的交互项系数为正值,说明价值链参与度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且存在互补效应。但是,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得不显著。控制变量中,出口额、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量以及基础设施水平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就业人员数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由全样本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价值链参与度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无论是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还是国内价值链分工,都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且两者存在互补效应。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省份参与国内价值链的分工程度要大于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程度,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要小于国内价值链参与度,且相对不显著。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的互补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可以获得生产技术和积累管理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国内价值链分工过程中,使国内价值链中的要素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国内各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时分别参与不同的生产环节,各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将会打破国内行政性壁垒,弱化地方保护主义,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更好地为国内价值链的形成提供优势条件。另一方面,国内价值链的形成与参与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内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而国内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可以促进资本、人力等资源要素积累,使分工更加深化和专业化,延长国际生产链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国内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3.稳健性检验
为充分考虑我国各省份价值链参与程度的异质性,将总样本按照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按照上述处理方式,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组单独回归,以期得到更稳健的分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分地区样本回归结果
续表
注:括号里的数值为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对表7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以及两者的交互项系数为正值,与总样本的回归结果一致。东部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系数为0.211,国内价值链参与度系数为0.122,前者大于后者,且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东部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以及两者的交互项系数均为正值,且国内价值链参与度系数要大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系数。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融入国内价值链更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且较早实行对外开放,思想较中西部地区更先进,经济实力雄厚,凭借其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更有能力承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因此,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与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实力差距明显,承接全球价值链生产分工的能力较弱,难以完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溢出效益,因此,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小。
本文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分组回归结果,将中国各省份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相比较来说,东部地区回归结果高于中西部地区,充分验证了本文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为了增强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一步对所选样本数据进行截面回归,得到具体结果如表7第三列所示。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参与度(lngvc)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lnnvc)以及两者的交互项(lngvc×lnnvc)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检验结果是稳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