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贫困地区人口发展研究

一、贫困地区人口健康

人口健康状况是衡量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口健康是用健康水平、健康公平性、健康决定因素等指标对人口整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性衡量和分析的一种理论或方法,其目的是找到影响人口健康的关键因素,为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和降低健康不公平状况提供理论和支持,其基本特征是将健康的概念由个体健康拓展到以人口为基础的健康(梁君林,2008)。人口健康研究有两个起源:一是人口学与健康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独立的学科——健康人口学;二是健康促进、社区健康和公共卫生研究中以人群为基础对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前者关注与健康问题相关的人口学因素(如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构成、人口死亡率等),而后者关注社区卫生服务及卫生资源利用等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刘丹,2011)。无论是从人口学因素出发,还是从社区卫生服务及卫生资源利用、分配等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出发,贫困地区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仍面临诸多挑战。

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差,物质条件不能保证生活质量,使得贫困地区人口维持健康的能力差。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低的关键原因是其维持健康的能力差(刘雪娇,2016)。高梦滔和姚洋(2005)测算了大病冲击对农户长期收入的影响以及健康风险冲击持续的时间,发现大病冲击在随后的12年里对农户人均纯收入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大病冲击会降低患病农户人均纯收入;健康风险冲击的长期影响可持续大约15年,并且冲击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罗鸣(2018)等利用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和住院率3个指标来反映四川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发现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总体较差,且低于西部农村平均水平。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不乐观,各种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非贫困人口高,居高不下的婴儿死亡率,对疾病的担心和老有所靠的想法往往使得贫困的父母通过多生育子女的方法来进行补偿(张开宁等,2001)。李立清和龚君(2020)认为,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人口健康问题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状况差,对自身健康问题重视不够,农村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到位等。刘雪娇(2016)指出,在中国影响贫困人口健康的因素不仅仅是自身体质的差异和家庭环境,更主要的是目前的医疗卫生服务状况。改善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状况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健康水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