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理创伤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创伤反应模式|

泰尔I型创伤与泰尔II型创伤

虽然创伤性事件并非总是导致创伤性结果,但是仍有不少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会产生创伤性结果,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人为伤害、重大创伤性事件,以及在幼年时期反复发生的创伤性事件最容易导致创伤性结果。创伤性结果的产生不仅与创伤的类型有关,与创伤性事件发生的时间也有关系。

1989年,心理学家诺·泰尔提出将心理创伤分为两大类:泰尔I型创伤和泰尔II型创伤。泰尔I型创伤也称为简单型创伤,泰尔II型创伤也称为复合型创伤。

泰尔I型创伤的表现及影响

泰尔I型创伤主要发生在成年期,是一次性创伤。比如,你在路上突然被高空坠物砸到,造成较重的脑外伤。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虽然很低,但仍可能发生。还有车祸一类的事件,虽然没有人愿意遇到它,但显然无法保证一定不会遇到,因为它往往是偶然发生的、不可预料的。偶发的创伤性事件,可能会让当事人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失眠、惊恐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创伤反应的强度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渐降低。

泰尔II型创伤的表现及影响

泰尔II型创伤,也叫复合型创伤,与泰尔I型创伤相比,泰尔II型创伤往往发生在儿童时期。儿童时期发生的这一类创伤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人为的,而且很多时候还是蓄意而为的。遭受泰尔II型创伤的儿童,他们的父母可能有这样的特点:性格不好、经济情况不好、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容易把愤怒、内在的不好和恶投射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没有反抗能力,逃无可逃。比如,继父、继母虐待伴侣带来的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儿童的虐待、贬低、情感疏远,甚至是性伤害,往往存在蓄意伤害的成分。

这类父母对孩子说出的话也经常是有意而为的。如,“你就是垃圾”“我后悔没把你掐死”“你是捡来的”“我真是觉得你不如别人”……他们极尽谩骂之能事,怎么对孩子有害,怎么让孩子不舒服,就怎么说。他们不管孩子喜不喜欢,能不能承受,只管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怨恨,是典型的恶父恶母。

我的一个来访者曾经跟我说过一件特别心酸的事情:“如果我的爸爸早上打我一顿,我这一天就过得特别舒坦。”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呢?他说:“你想想啊,我爸爸妈妈每天打架,我爸爸每天出去赌博、喝酒。我小的时候,不管怎么做,都会挨打。我的一个印象是:晚上我睡着了,咣当一声门被踢开,然后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我拎起来就一顿打。他需要打人,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反正就是要打我。所以,我感觉如果他早上要是打了我,那这一天就不会再打我了,当天的仪式就完成了。”

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原因在于他有这样的“恶父”。

有时候来访者在描述他们的父母怎么对待他们时,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父母还是人吗?这是父母吗?但这样的父母,他们并不一定觉得这样做是在折磨孩子。有时候他们会想:“我要考虑你,那谁来考虑我呢?”这时候,其实孩子成了父母的“父母”,他们把孩子当作工具利用。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变成母亲的母亲,儿子容易变成母亲的“丈夫”,因为母亲依赖不了她的丈夫,所以她把儿子当作丈夫来用。

在家庭虐待中,有一种症状叫停止尖叫。孩子受到迫害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叫出“爸爸救命,妈妈救命”,但当他看到迫害他的人就是父母时,他叫不出来,他无从求救,只好用手捂住自己的嘴。

创伤经历对孩子的影响

创伤经历在孩子的内心会产生什么影响?这类孩子会发展出两种方向的应对模式。

对他人、对自己的孩子热情和友好

一种发展方向是对他人特别热情、友好,发誓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在自己以后的家庭和自己孩子身上。所以他会对自己的孩子特别特别好,对他人、对社会也特别有同情心。

由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另一种发展方向是我们在临床上常常看到的正好相反的方向,即童年在原生家庭受过虐待的孩子,成年之后对人不是特别友好。由于父母曾对他毫无感情,所以他对人也毫无信任感,甚至发展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男性常常因为打人、滋事进监狱。女性则更多地发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也会因此而就医,她们给人的印象是跟别人关系总是不好、容易发生争执、经常自残自伤。

一个曾经受过伤害的受害者,后来发展为开始伤害他人的加害者。但由于他曾经也是一个受害者,所以,有的治疗就从受害者扩展到了加害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很多人对他人不友好,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就是被伤害的人。这也是泰尔II型创伤的特点。

从转归上来说,如果不去干预一次偶发的创伤,受害者精神也可能自行恢复。因为泰尔I型创伤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愈能力,精神恢复只是时间的问题;对于泰尔II型创伤,自愈能力表现为受害者将自己的精神包扎起来,很多年都不让它发作,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也可以自由成长。但是泰尔II型创伤如果是人为造成的,那么极有可能演变为创伤性结果。无论是否是人为伤害,一般来说,泰尔II型创伤迟早会发作,而且患者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比较敏感,容易被激惹,特别有攻击性,表现为挑衅他人,或者伤害自己。

应对创伤的个人资源

创伤的发展结果除了受创伤发生的时间、年龄以及强度的影响,在心理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人资源。

个人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资源,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有养育关系的人,他们对待孩子的好坏程度决定了孩子个人资源的好坏;另一类是外部资源,也就是除了家族内的养育者和照顾者,家族以外的,如老师、邻居、朋友也会对孩子提供一定的支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往往会去利用这些资源。所以,很多人即便在家庭中没有良好的资源,有时却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到好的资源。

人际间的三种关系

照顾关系

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照顾,如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家。有的父母认为只要照顾好吃穿住行就行了,除此之外跟孩子没什么关系。但是,仅仅有照顾关系是远远不够的。

依恋关系

如果父母经常陪孩子玩游戏,给孩子讲故事,有亲昵的身体接触(抚摸、洗澡、打闹等),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会逐渐建立依恋关系。有的孩子被父母养大却没有什么感情,因为孩子与父母没有形成依恋关系。有的时候,保姆很喜欢孩子,她跟孩子讲话、抱孩子,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孩子,内心也真的是喜欢孩子,于是孩子与保姆就建立了依恋关系。对孩子来说,有这样一个保姆是幸运的。可是父母就要反省了,保姆可能会夺走本该属于父母的依恋关系。当然,父母如果不在乎这样的依恋关系,那就不要指望孩子长大以后对他们有感情,照顾他们。

主体间关系

有些人好像有点儿不谙世事、不明事理,与人的交往总是有什么地方不到位。这与第三种关系——主体间关系有关。主体间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人际间的关系。言下之意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没有交往的规则?能不能调侃开玩笑?这些就是荣格说的面具。面具在此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每个人要适应这个社会,必须要懂得一些社会规则,要了解人际间交往的一些技巧。如当别人跟你开玩笑时,不能当真;与人交往要有界限、有距离、有分寸,还要具备一些相应的能力;等等。

有些人的问题就在于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他们不懂规则,不讲界限,也不讲伦理,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教过,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学会这些技巧。所以成年以后,他们往往不受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伤理论中,这种没人教育导致的技能缺失也是创伤的一种表现。他们从来不在意别人怎么想,界限在什么地方。因为自己有创伤,他们常常连自己内心的事情都忙不过来,所以他们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个人怎么这么自私啊,这个人怎么搞的”。很多时候,他们完全不懂别人是在开玩笑还是有别的意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他们很可能有早年创伤,而且是泰尔II型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