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青龙在左,故事在右

野龙山脉横卧在左侧,像一条巨龙雄姿英发,龙头饮北盘江之水,龙尾延绵几万里,不知抵达何处。

明朝初年,此地属吐司管辖。野龙山脉古树成林,猴子巨蟒栖息期间,豹子野猪随处可见。这里是天然的狩猎场,飞禽走兽是当地土著居民的美味。有些土著居民也成为野兽的美味,生态总是维持一种动态平衡。

随着大元朝帝国覆灭,大明王朝建国,当地土著居民因为天高皇帝远,还没有适应新王朝制度变迁,继续沿用曾经的土司制度进行管辖。为维护封建王朝中央集权权威,朱元璋开始调动军队镇压南方地区叛乱,简称“调北征南”,其中有罗家、邓家、李家、黄家等十一大姓人口为统兵首领,歼灭叛军之后就在当地扎根。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文化的交融,这些外来人员与当地土著居民互通有无,相互通婚,彼此生活习性和习俗逐渐趋同。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局面,文化的认同也直接导致了区域的稳定。

明朝,行省制度在该地区建立,也算是该区域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省级行政单位的最早历史。

当地主要的土著居民是苗族、布依族和仡佬族等,而汉族都是外来移民。

苗族喜欢居住在山坡或者山顶之山,因为他们体型矮小,身体素质较好,擅长于爬坡上坎和也在打猎。但是生活在该区域的苗族又分为不同种类,有大花苗、小花苗和喇叭苗等二十多个种类。喇叭苗就是“调北征南”这些群体的后代。

布依族喜欢逐水草而居,在当地几户有水的地方就有布依。布依族们讲究卫生,尤其是女性黑色的裙子很容易沾染各种尘土,洗护需要大量的水,临水而居首先解决衣服清洗有水保障的问题。

布依族还喜欢吃粽子,尤其是布依族的“六月六”等节气是离不开粽子的。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为主体,每家每户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粽子离不开大米,大米需要种植水稻,于是逐水而居的生存之道内外逻辑就明朗了。

而苗族喜欢居住在山顶或者山坡上,同样与他们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有关系。

苗族喜欢吃野味,就需要打猎,觉得高不仅看的远,住在高坡,每天进进出出就练就强悍的身体,发现猎物出现时,有足够的体力捕猎。

而苗族的服装基本上需要像绣花一样镶嵌无数银饰品,穿戴需要体力,也不能用水清洗,所以居住在山顶或者山坡上,洗衣服用水的问题不必担心,因为银饰衣服不能用水清洗。

从布依族和苗族的居住地选择来看,他们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文化决定了他们居住地位置的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居住地位置选择的不同,他们的建筑风格也是有极大的差异,生活在山顶的喜欢用土木做房屋主体结构,如苗族。生活在水边的喜欢土石做房屋主体结构,如布依族。

于是野龙山脉古树逐渐被建房砍伐,古树逐渐稀少起来,野生动物也逐渐稀少起来。

明末清初,清兵入关,南方地区又逐渐脱离明朝中央集权统治,吴三桂南面称王,带领当地部分土著居民起义,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军队所过之处,饿殍遍野,十屋九空。

野龙山脉半山腰上,有一个洞,洞内宽敞明亮,可住几十口人。洞口周围长满树木杂草,常人很难发现山洞的所在。

洞口仅能容纳两三个人同时进入,从半山坡斜斜的深入,越往内越宽敞。直至洞地,可以看到平坦地面,还有一些残破的砂锅石灶,最为醒目就是那些东歪西靠的人类骨头,最明显就是像葫芦一样的死者头盖骨,看样子至少几十人的残余骨头。应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他们必然是为了躲避战乱而居家搬迁入住山洞。

我们不知道山洞里住了多少了人,也不知道他们在山洞里住了多久,甚至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死亡的。

回到洞口旁,仔细观察,看到一块岩石比较光华,像打磨过的镜子一样,可以照出影子来。

平整的岩石上有小刀雕刻过的痕迹,难道是洞内居住的主人曾经与人发生过冲突,在石壁上留下的划痕?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那些痕迹不是杂乱无章的,有点像蝌蚪,还有点像图画,也像文字。

换了几个方向观察,终于清楚看到,原来这是一些即将消失的雕刻在石板上的文字。

用小刀雕刻在石板上的文字都快被岁月之力磨灭了,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经过了无数时间的侵蚀和洗礼。

还是一首打油诗,诗歌不长,就是简单的四句,辨认每一句都需要像辨认甲骨文一样费力,还不知道对错,因为很多字的笔画都残缺不全了,就像洞内的骨头一样早已支离破碎了。

没有诗名。只能从你一句辨认。

第一个字,一横还剩半边,像一只文字的脚躺在大地上,就算是“一”字吧。

第二个字,下面看到田还在,可能开始种庄稼了,田字左上方有一个斜十字,右上方看不见了,算是“苗”字吧。

后面逐字辩认连起来得到:“一苗反乱受熬煎,全家大小真可怜。白天保命洞内躲,黑夜觅食下龙山”。

读过这首打油诗,知道洞中之人是为了躲避战乱,但具体是元末明初还是明末清楚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他们是怎样死的也更无从考证了。愿死者安息,愿世界和平。

记忆开始,野龙山脉一片光秃秃的,像拔完毛的凤凰,的确没有一只鸡漂亮。命运转折就是从野龙山上种树开始的。

那时候,在荒山上种树需要挖坑,一个一毛五,由植树公司负责出钱。种树一颗二毛五,也是公司出钱。

那时候,我们自己承包了一片土地自己一家人挖坑一家人种树。

这样,大人孩子有劳动力的,都有收入。后面公司因为没有多余的资金支付村民工资就用肥料抵账,村民每家每户都有富裕的肥料,于是土地的肥力增加了,庄稼收成增大了,一年种植的粮食终于解决一家人温饱问题。

现如今,野龙山脉上长满茂盛的树木,就像青龙长满鳞片,杂草基本不生。树底下每年中元节左右都会生长许多鸡枞,寨子中勤快的邻居一个月之内采鸡枞卖都要收入几千元。野龙山脉有生气,当地百姓有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