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术思考与论文发表

学术研究具有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性特点,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展开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不论何种情况,理想完美的学术境界,都应“致广大而尽精微”,具有厚重的学术价值或深刻的文化意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如此。一般说来,研究短小的单篇文学作品,内容含纳量有限,只能是低层次、单向度的微观研究,即便视野较广、思考较深,也只可作为学术研究基本功的训练方式,上面谈到的诗、词、曲单篇作品赏析撰写的讲稿均属此类,并非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回忆学术成长的经历,第一次发表真正的学术研究论文,是1981年刊载于《齐鲁学刊》第1期的《黄山谷的文艺思想和诗歌艺术》。

黄山谷即是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学者多以“山谷”称之。《黄山谷的文艺思想和诗歌艺术》针对以往文学史教材与学界部分专家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否定性批评,依据黄庭坚本集与当时文人的评论等文献资料,提出不同于以往的肯定性见解。文章认为,张耒《读黄鲁直诗》以“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评价黄庭坚,指出黄庭坚诗的妙处在于不甘因袭前人,而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个性化的诗风,引起了世人的重视。张耒的意见是符合黄庭坚文艺观及其诗歌创作实际的。论文着眼于具体语言环境,深入分析了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的渊源与本义,并依据大量可信性极强的第一手文献史料,提出了富于建设性与积极性的新见解。

“山谷论文并不忽视社会作用和内容,他主张为文应有益于世”,赞成文章要“规摹远大,必有为而后作”;“山谷不主张斗奇竞巧,一味雕琢,他倒很赞赏自然天成的文风”,认为“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山谷论文并不提倡因袭模仿,相反,他很强调出新和独创”,“很明确地反对模拟”,“强调创作要不傍他人门户而自铸伟辞”。认为黄庭坚“看重磨研诗文的形式和技巧,同时并不忽视它的社会作用和内容;他强调在语言技巧上下功力,但并不赞成雕琢丧天真;他致力于学习前人,但尤其提倡开辟新径”,“断定山谷表现了‘轻视思想内容、逃避现实、回避政治和漠视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观点”(《黄庭坚的诗论》),是抓住一点,以偏概全的结果。

黄庭坚的创作特别是他的诗歌是体现了他的文艺主张的,这也是山谷诗之所以形成独立的艺术个性,从而使他在诗坛上居然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黄庭坚是关心现实的诗人,并不像前人所说:山谷诗“与世味少缘”或“真有凭虚欲仙之意,此人似一生未尝食烟火食者”(《荆川先生集》卷一七《书黄山谷诗后》)。他早年就写过反映人民苦难的《流民叹》,做太和令时深入山区,察访民隐,写过描写山农困苦生活的诗篇。山谷在《虎号南山》中,把贪吏暴政比成猛虎,批评当时的苛政虐民。其《送顾子敦赴河东(其一)》嘱告友人:“上党地寒应强饮,两河民病要分忧。犹闻昔在军兴日,一马人间费十牛。”贯注着诗人关心现实、体恤民隐的深情。洪炎《豫章黄先生退厅堂录序》说:山谷诗“极其致忧国爱民,忠义之气蔼然见于笔墨之外”,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黄庭坚“主张诗要写性情、寓识见。所谓‘文章本心术’‘矢诗写予心’‘论事极精核’”。山谷政治升沉同元祐旧僚联结一起,变法新政废止后,元祐一派对王安石攻击不遗余力,黄庭坚却对王安石人品和新学给予很高评价:“荆公六艺学,妙处端不朽”“玉石恐俱焚,公为区别不”。黄庭坚是继苏轼之后,能够“更出新意,一洗唐调”的杰出代表,“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昭昧詹言》卷一)。其诗歌的艺术创新表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富有思致机趣,耐人寻绎回味;二是长于点化锻造,下语奇警,引人惊异;三是语言色泽洗净铅华,独标隽旨;四是诗风瘦硬峭拔,兼有老朴沉雄、浏亮芊绵的特色。

《黄山谷的文艺思想和诗歌艺术》是刘乃昌先生带着我共同合作完成的第一项成果。内容的选择与题目的确定,始于一次读书情况的汇报。当时,先生提出结合宋代文学史的学习,细读黄庭坚全集,以此作为重要作家的个案研究,思考宋代文学的发展与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当代部分文学史家对黄庭坚文学主张与创作成就的评论,与黄庭坚全集文章中强调创新、反映现实、追求艺术的自述记载文字相去甚远,明显呈现出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矛盾现象。我摘录了文学史教材的相关评论与黄庭坚全集中的相关文字自述,向乃昌师汇报和请教。先生当即肯定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学术问题,建议着眼于诗歌创作,围绕黄庭坚的文艺思想与艺术表现,继续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思考、梳理和研究,形成论文撰写的大体思路与主要提纲。此后,又有多次汇报与请教,经过乃昌师耐心细致的具体指导,反复修改,形成初稿。然后,先生亲自动笔,确定题目、调整结构、增加内容、补充史料、提炼观点、润色文字,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与加工,得以发表。这一过程,不仅让我深刻感受到乃昌师治学态度的认真与严谨、指导学生的热情与耐心,深刻领略了学术研究从发现问题到搜集资料、从确定目标到酝酿思路、从写作提纲到形成初稿、从反复修改提高到最后形成定稿全过程每一个细节,而且让我深刻感受到刘乃昌先生温文尔雅的人格魅力、慈祥亲切的宽阔胸襟和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