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助手与课程讲授

暑假结束,回校报到,分配在古代文学教研室并参与教法教研室活动,承担中文系本科生宋元文学史讲授任务,同时担任刘乃昌教授的科研助手与实习助教。当时古代文学课程依据历史朝代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大阶段,每一阶段讲一学期。这是中文系课时最多的重点课程,也是师资力量强、学术氛围浓、学界影响大的重点学科,后来成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优秀学科。教研室主任刘乃昌教授是词学泰斗夏承焘的研究生,副主任戴胜兰教授是著名文学史家杨公骥的研究生。这种优越的学术生态,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学习、科研训练与能力提升创造了良好环境,成为时刻敦促自己加倍努力的精神动力。

刘乃昌教授热情指导我制订读书计划和进修方案:一是让我认真研读游国恩主编的“五教授本”《中国文学史》,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及其他重要文学史著作,重点围绕宋元文学的创新发展与文化影响深入思考,精心研读文学史教材提到的重要作品,为讲好课做充分准备,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二是在做好助教工作的同时,修学本科课程,完成本科学历教育。三是要培养能讲会写的能力和习惯,多思考、勤动笔,多写文章。

入职不久,乃昌师就特意安排我参与到研究过程中,进行基本训练。当时他正在为齐鲁书社撰写《辛弃疾论丛》书稿,每当完成一篇,我即负责誊清。在誊抄过程中,细心阅读,认真琢磨题目拟定、内容结构、材料使用与语言组织等方面的方法和特点,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其后乃昌师发表的大部分论文和书稿都有意交我誊清,让我获得最先学习、领会的机会。当然,有时我也会向先生提出一些自己读不懂的问题,诸如“人间世”与“人世间”区别之类,令先生哑然失笑,然后耐心解释。乃昌师为1977级授课,我即边当助教边听课,在完成课堂考勤、检查作业与汇总情况等事务外,还用心琢磨乃昌师的授课模式、风格特点与板书内容,作为自己撰写讲稿的仿效模板。后来第一次正式走上大学讲台为1978级本科生讲授“辛弃疾与南宋抗战词派”,正是模仿乃昌师突出重点、条理清晰与精练严谨的授课风格,并结合教材适当吸收乃昌师与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增加讲授的新内容,从而得到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与热情鼓励。给1979级讲授宋元文学史的过程中,又将学界研究的新见解与自己发现的新材料引入课堂,同样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不仅引起了我对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关系的思考,而且成为我学术起步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