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八零年代
- 1979文艺时代从高考开始
- 三十二编
- 2035字
- 2024-08-03 22:47:10
元旦一过,离过年就不远了。
沪上,JA区新华书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
陈晓虹走出单位就看到这一幕,心里不由升起好奇心,电影院和汽车站排队很正常。
新华书店排队还是头一回见,好奇心驱使下,看看是什么原因排这么长的队伍。
“同志,排队干嘛?”
在队伍里找了个年纪相仿的姑娘,陈晓虹靠近她问道。
“买书啊!”
姑娘说的理所当然,在新华书店排队不买书还能干嘛。
“买什么书?”
“中外名著!”
姑娘也不嫌烦,正排队无聊,说完还一连说了一串书名,“安娜卡列琳娜、茶花女......。”
知道这些小说都是名著,具体好在哪陈晓虹不清楚,既然这么多人排队,肯定不能差了。
于是,她走到队伍后面,融入到里面。
“同志,你要什么书?”
排了一会,终于轮到陈晓虹。
“啊?”
陈晓虹被问懵了,眼前一堆堆的书,根本不知道买哪本好。
“同志,快点呗,天都要黑了。”
没等陈晓虹想好,排在她后面的人开始催促起来。
顾不得多想,陈晓虹指着一本封面是纯黑底色,一个小男孩孤零零玩着地上数字的书,喊道:“那本!就买那本。”
拿到书,从新华书店出来,陈晓虹终于有机会看看自己买的什么书。
“解密,作者:张旭。人是世间最深奥的密码。”
书名加上封面下方,一行标注,瞬间让陈晓虹联浮想联翩,对书的内容充满期待,恨不得马上阅读。
“爸妈,我回来了。”
陈晓虹急火火的回到家,和爸妈打了声招呼,就钻进房间,从包里拿出刚买的小说,看了起来。
陈晓虹翻到书的目录,想看看有多少章节,毕竟这本叫《解密》的小说厚厚的一本,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内容精彩与否。
起、承、转、再转、合......。
“好奇怪的目录......,为什么以文章结构来做目录?”
抱着心里的疑问,陈晓虹开始“解密”容金珍的一生。
“晓虹,开饭了!”
陈妈喊开饭的声音传来,陈晓虹此时已经沉浸在“解密”世界中,屏蔽了外界的一切。
“晓虹,开饭了”
“......”
“陈晓虹,吃饭!”
陈妈喊了几次陈晓虹不答应,终于惹火了陈爸,一声爆喝惊醒了陈晓虹。
陈爸发火,陈晓虹规规矩矩出来吃饭,不过手里的书还一直拿着,边吃饭边看。
“吃饭就好好吃,以前怎么没见你这么刻苦。”
陈爸本来火就没消,看她这个样子一把抢过书,“书没收,吃饭。”
“爸......。”
陈晓虹看的正入迷,哪想到书被陈爸收了,心里像猫抓一样,想撒娇把书要过来。
只见陈爸眼睛一瞪,陈晓虹一下没了把书要回来的勇气,只能气呼呼用筷子在碗里乱戳。
边戳嘴里小声嘟囔着,“老顽固。”
陈爸也不搭理她。
吃过饭,陈爸泡了杯茶,悠闲的拿出老花镜,拿起从女儿那抢来的书,看了起来。
气的陈晓虹小白牙咬的咯吱咯吱响,偏没办法。
陈爸本来准备随意翻几页,就把书还给女儿,可没想到看了几页就放不下了。
书中讲的故事,让他想起自己当年从事的工作,想到牺牲在黎明前的战友,以及一直还在隐蔽战线上战斗的战友。
渐渐地陈爸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老陈,怎么还哭了?”
陈爸擦眼泪的动作被陈妈发现,连忙关心的问他。
“没什么,想起老郑和老方了......。”
陈妈沉默了,她与陈爸两人一起为国家的情报事业奋斗多年,自然知道老郑和老方是谁......。
“如果他们还活着多好啊,看着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他们该不知多高兴。”
说着陈妈揉了揉湿润的眼角。
“爸妈,你们怎么都哭了啊!”
陈爸陈妈年轻时,为了工作需要不敢要孩子,生陈晓虹时陈妈已经四十岁。
加上工作的原因,在陈晓虹小的时候聚少离多,难免对陈晓虹有点娇惯。
哪怕现在都二十岁了,还像个没长大的孩子。
“这本书写的很好,以后可以多看看。”
陈爸合上书,递给陈晓虹。
他和陈妈从事的工作,一直瞒着陈晓虹。
所以,陈晓虹只知道他们两人是在政府工作,确不清楚具体工作内容。
既然无法给陈晓虹讲述夫妻二人惊心动魄的工作经历,让她从书里看看也好。
陈晓虹接过书,狐疑的看着陈爸陈妈。
“这本《解密》写的十分精彩,值得你好好看看。”
说完,陈爸期待道:“有机会一定见见这本书的作者。”
《解密》在新华书店大范围铺货后,越来越多的华国老百姓知道有个叫容金珍的天才,知道了他那坎坷的一生。
知道了有位叫张旭的作者,写了一本谍报小说《解密》。
很多人一进新华书店,第一句话就是:
“同志,有张旭的《解密》吗?”
“我买一本张旭的《解密》。”
“......”
同样的,元旦过后,一本名叫《解密》的小说,占领了报纸、杂志的评论专栏。
“这是一位共产主义战士,传奇又悲剧的一生!”
“小说的目录从开始就昭示着,容金珍的一生,充满坎坷。”
“作者在小说中详细记录了自己为了解主人公,所做的走访经历和谈话记录。
让人一度觉得这是一部纪实小说。
书里的主人公到底是作者凭空编造的,还是因为身份机密无法透露,这大概又是一个需要解开的秘密。”
“向战斗在秘密战线的英雄们致敬!”
一时间,华国掀起了谍战小说热潮,也让许多人萌生写一本谍战小说的念头。
远在北国哈尔滨的陈玙,打开装满大量抗日秘密斗争回忆资料的柜子,更加坚定写一本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矢志抗日小说的信心。
在燕京大学,准备去查阅的资料的张旭,刚走到图书馆门口,就被唐世成喊住。
“张旭,燕京新华书店能买到《解密》了。”
唐世成手里拿着一本书,兴奋的从远处跑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