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扯虎皮做大旗

龚如海的办公室变得比刚才更安静了。

曹杨却不想说话了。

该说的他都已经说了。

半真半假扯虎皮做大旗得点到为止。

最忌多说。

因为多说多错。

少说漏洞就少。

最好全部让对方自己去脑补那才完美。

果然,见到曹杨这副底气很足,好整以暇的模样,龚如海不敢怠慢,开始自动脑补,开始仔细回想曹杨刚才所说过的每一句话。

一边脑补,一边回想,还一边翻看起来了曹杨垒在他面前的那些手稿。

《长安的荔枝》,《趣说四大名著人物丛书》,《新中国第一大案》。

龚如海一个个挨个翻看。

越看越心惊。

“一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伙子,竟然能够创作出这么好的文学作品?”

“撇过他和青年报社长杨易仁的关系不提,这小子以后也绝非池中之物。”

“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我怎么就阴差阳错得罪了这样一个人呢?”

“唉,真是不应该呀!”

“如果我没有得罪这小子,这小子肯定也不会没事找事去收集我的黑料。

我可真是昏了头了!

以后一定要引以为戒,针对人的时候,一定要先调查。

绝不能再梦浪了……”

“补救,必须及时补救……”

一番非常中肯的自我反省之后,龚如海脸上终于浮现起了如沐春风般的笑容。

“曹作家,哎呀,真是,我真是悔不该只听了别人一面之词就,就,就……”

就了半天也没救出来个所以然。

索性不就了。

直接话锋一转:“看来,我真是错怪你了!

你即将就要入职青年报大展宏图了,乡里的那个知办干事和民办教师,你肯定也不需要了。

让我想想,究竟该怎样补偿你?”

沉吟片刻,龚如海见曹杨仍旧是那副荣辱不惊云淡风轻的模样,不敢再拖着了,主动开起了价码儿。

“那这样吧!你不是担心你的家人吗?我可以在你的家人身上做出补偿。

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

咱们这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只要你提出来,我绝对无不应允。”

曹杨会心的笑了。

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既然龚如海认怂了,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曹杨也就不再穷追猛打了。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他虽然是个挂逼,但羽翼还未丰。

甚至于可以说,连起步都还没起步呢!拿什么和龚如海这样名副其实的百里候斗?

昨天晚上写的那些新闻稿件,全都是他想象出来凭空杜撰的,吓唬一下心虚的人可以,实名举报和投稿,想都不用想。

也得亏龚如海并不知道曹杨的深浅,否则的话,恐怕连这个态度都不可能有。

最后一点,至于龚如海是不是个贪儿?自有相关部门去管,曹杨现在还管不了,也不想管。

管了又能怎样?换一个,难道就能比龚如海强吗?

……

见曹杨笑了,龚如海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是稳稳放回肚里了。

曹杨这次并不是来要好处的。

挽回名声,其实也就是一句气话而已。

两世为人的他,难道还不明白,一个人的名声,还用靠别人去挽回吗?

别人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清楚自己究竟在干什么,最终想要什么。

因此,他其实根本就不在乎村里那些人的说三道四。

他最放不下的只是:老头子那当了半辈子的大队长,被撸了之后恐怕会郁闷成疾。

别小看这一点,后世有很多例子。

权力有时候真的不亚于春药。

见龚如海盯着他面露期许之色,曹杨笑着说道:“其他人我都不在乎,我只担心家里的老头子和老太太,特别是老头子。”

说完之后,曹杨不再言语。

等了半天也没再等出下文。

龚如海吃惊的说道:“就这么简单?”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就这么简单,你绕这么大圈子,浪费我多少脑细胞?”

曹杨点点头,一句到嘴边的话,终究没说出口。

那就是:“你哪懂我们普通人的不易?往往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见得能够解决一点儿小小的问题。”

见曹杨不似有假,龚如海更加放心了。

胸脯拍的山响。

“兄弟,你就放心吧!你尽管放心去京城,但凡我只要一天在故县,伯父伯母就出不了一丁点儿问题。”

曹杨狂汗。

心说:“这圈里的人可真无耻,这就称兄道弟上了?我可不敢和你称兄道弟,谁知道你哪一天就翻船了。”

问题解决了,曹杨也就没心情再和龚如海闲扯了。

毕竟不是一路人。

见曹杨这就要走,龚如海还怕问题解决的不够彻,拉着曹杨死活不放,非要请曹杨吃顿饭。

曹杨不想和他吃饭。

这才说了几句话,就称兄道弟起来了。

好家伙,要是再吃顿饭,喝顿大酒,那还了得?

只能以要去赶火车为理由搪塞。

龚如海见曹杨这么坚决,只能作罢。

问曹杨几点的车,要派司机去送。

曹杨哪儿回答的上来?

票还没买呢,他知道是几点的?

龚如海总算是逮着机会了。

叫来秘书和司机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给曹杨定最快的卧铺车票,安安全全把曹杨送上火车。

实在拒绝不了,曹杨也只能听之任之。

别说,这个年代,曹杨要自己去买票的话,他顶多也就只能买张硬座。

小李秘书出面,直接就给曹杨整了张卧铺,而且还是软席。

在故县,龚如海就是名副其实的天,因此,司机的小车直接就开上了故县火车站的站台。

曹杨只需要从车上下来,抬脚就能上火车。

两辈子,曹杨第一次享受这种待遇。

这个年代的火车软席车厢环境相对简陋,虽然同样都是软席,但是设施远不如后世完善。

车厢内部没有独立的空调系统,在这个大夏天里,还是有些闷热。

小李秘书果然不愧为秘书,做事儿滴水不漏,不但亲自把曹杨送上车,而且还提前给曹杨准备了吃的。

全都装在一个小纸箱子里边,有馒头,咸菜,煮鸡蛋,烧鸡,卤猪蹄,花生米,瓜子儿,苹果,梨,水杯。

连剔牙用的牙签和削水果用的小刀子,都没落下。

可以说,考虑的相当周到了。

态度也是恭敬异常。

比面对自己的亲爹还恭顺。

看的对面铺位上的一老头儿,啧啧称奇。

这老头精神矍铄,看上去大约70多岁的样子,满头银发,带着一个黑框眼镜,圆脸,笑起来很是慈祥。

原本捧着一本很厚的书在看,见曹杨被小李秘书伺候着上来了,就看不下去书了。

曹杨见其望过来,就笑着很有礼貌的点了点头。

老头应该是看书看累了,想找人聊天了。

趁机问道:“小伙子,你这是去哪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