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经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制度保障研究
- 姜伟
- 4057字
- 2024-06-28 17:14:51
四、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合理性
本节参考工业化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一般规律,判断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合理性。
前文分析发现,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呈现显著的“U”形变化趋势。由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可以判断,中国在2004—2008年处于工业化中期(其中2004年为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2005—2008年为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在2009年进入工业化后期。参考工业化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一般规律,可以发现,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早期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超过合理区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根据工业化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早期劳动收入份额一般低于40%,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劳动收入份额才能达到45%~50%。1998—2007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一直高于40%,这一阶段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低于48,处于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1998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高达51.39%。根据前文得到的工业化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一般规律,这一阶段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偏高。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1998年之后持续下降,至2008年达到46.80%,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合理水平。因此,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1998年之后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收入分配的资本倾向相一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该结论与已有研究保持一致。张车伟和赵文(2015)考虑到自雇部门资本与劳动报酬划分的随意性,在观察劳动收入份额的实际变化情况时,将自雇部门剔除,使用雇员部门劳动报酬占本部门生产总值的份额进行研究,发现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存在劳动收入份额过高、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因此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机制改革的进行,劳动收入份额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平均水平为51.6%,这一阶段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内在逻辑性不断增强(51)。叶晓佳和孙敬水(2015)通过构建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协调性的测度方法,对1990—2012年中国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之间的静态协调性和动态协调性进行了统计测度,发现我国分配公平总功效系数在经历了1990—1998年的起伏波动之后,从1999年开始持续提升,中国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和社会稳定的协调性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协调状态显著改善,说明中国在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并且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更强调公平性,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得到了改善(52)。
第二,中国在工业化中期劳动收入份额处于合理区间。在工业化中期,劳动收入份额从早期的40%以下上升至45%~50%。2004—2008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基本维持在45%~50%以内,劳动收入份额平均为45.73%。表明在经历了1998年之后的持续下降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在工业化中期回到了合理区间。
第三,中国在工业化后期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上升,符合工业化后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一般规律。中国自2009年进入工业化后期。虽然劳动收入份额在2010年下降至45.95%,但后期持续上升至2017年的49.96%。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符合一般规律。
尽管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U”形变化趋势符合工业化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一般规律,但仍存在两点问题:
第一,在工业化的相同阶段,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偏低。2017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90,劳动收入份额为49.96%。根据工业化后期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规律,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还需提升约5个百分点。因此,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仍是未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
第二,在工业化后期,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涨幅较小。中国在2009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68进入工业化后期,到2017年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90,同阶段劳动收入份额最大涨幅(2010—2017年)为4.01个百分点。根据前文工业化后期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规律,工业化后期劳动收入份额涨幅应在6个百分点以上。
总之,通过构建工业化阶段评价指标,总结不同工业化阶段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一般规律,判断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合理性,本章发现,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U”形变化趋势符合工业化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一般规律,但存在工业化后期劳动收入份额水平偏低、涨幅较小等问题。这表明继续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是当前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任务。因此,还需探寻工业化后期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
(1)KALDOR N. The Theory of Capital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961: 177-222.
(2)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3)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
(4)张车伟,张士斌.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为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0(5).
(5)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
(6)HOFMAN A A. Economic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Latin American in Twentieth Century [R]. Modern Economic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in Asia, Latin American and the European Periphery: A Historical National Accounts Approach, 2001.
(7)林毅夫,陈斌开.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13(4).
(8)陈宇峰,贵斌威,陈启清.技术偏向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再考察[J].经济研究,2013(6).
(9)赵秋运,李成明,胡巧玉.地方政府干预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分税制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12).
(10)王宋涛,朱腾腾,燕波.制度环境、市场分割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分析与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7(3).
(11)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12).
(12)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13)田雪原.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率走势[J].财贸经济,2011(7).
(14)魏下海,董志强,黄玖立.工会是否改善劳动收入份额?——理论分析与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3(8).
(15)赵秋运,张建武.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及其驱动机制新解——基于国际贸易和最低工资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3(12).
(16)杜鹏程,刘睿雯,张烁珣.要素成本与劳动收入份额:来自最低工资与进口关税的证据[J].世界经济,2022(2).
(17)马草原,王美花.经济波动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5(9).
(18)魏下海,董志强,蓝嘉俊.地区性别失衡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理论与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7(4).
(19)王展翔,龚广祥.劳动报酬份额偏离程度分析——基于劳资议价能力的视角[J].经济评论,2017(1).
(20)陈登科,陈诗一.资本劳动相对价格、替代弹性与劳动收入份额[J].世界经济,2018(12).
(21)申广军,周广肃,贾珅.市场力量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和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8(4).
(22)施新政,高文静,陆瑶,等.资本市场配置效应与劳动收入份额——来自股权分置改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9(6).
(23)袁鹏,朱进金.要素市场扭曲、技术进步偏向与劳动份额变化[J].经济评论,2019(2).
(24)董丰,申广军,焦阳.去杠杆地分配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20(1).
(25)张车伟,蔡翼飞,董倩倩.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0(10).
(26)程恩富,胡靖春.论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可能性、迫切性与途径[J].经济学动态,2010(11).
(27)蔡继明.论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关系[J].经济学动态,2010(4).
(28)冯同庆.工资协商的源流、适用、条件诸问题——化解劳资对立而实现协调的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
(29)顾乃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时空特征研究:基于结构分析的角度[J].经济学家,2010(2).
(30)赵伟,隋月红.集聚类型、劳动力市场特征与工资—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15(6).
(31)谢露露.产业集聚和工资“俱乐部”:来自地级市制造业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5(10).
(32)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
(33)李稻葵,徐翔.二元经济中宏观经济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6).
(34)蓝家俊,方颖,马天平.就业结构、刘易斯转折点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9(6).
(35)陆雪琴,田磊.企业规模分化与劳动收入份额[J].世界经济,2020(9).
(36)张松林.城市化进程中市场化对劳动收入占比演变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5(1).
(37)王林辉,赵景,李金城.劳动收入份额“U型”演变规律的新解释: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进步方向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5(10).
(38)刘亚琳,茅锐,姚洋.结构转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J].经济学(季刊),2018(1).
(39)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71.
(40)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41)科迪,休斯,沃尔.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M].张虹,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17-18.
(42)张燕.开放条件下后发大国的工业化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1(9).
(43)许君如,牛文涛.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4)王岳平.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45)武义青,高钟庭.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6)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4-27.
(47)黄群慧.2020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J].经济学动态,2021(11).
(48)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49)黄群慧.2020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J].经济学动态,2021(11).
(50)黄泰岩,等.初次收入分配理论与经验的国际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19.
(51)张车伟,赵文.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基于雇员经济与自雇经济的测算与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5(12).
(52)叶晓佳,孙敬水.分配公平、经济效率与社会稳定的协调性测度研究[J].经济学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