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败那只叫抑郁的黑狗: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 (美)罗伯特·L.莱希(Robert L. Leahy)
- 2021字
- 2024-06-20 18:11:32
推荐序2
把解决抑郁症的钥匙握在自己手里
人生总有低潮,感到抑郁是难免的。有些人用患感冒来比喻患抑郁症,以期说明当今社会患抑郁症是常见的、正常的事情,其实我们无须为此感到羞耻,更不必满心绝望。
有人在患抑郁症后,不愿意吃药而是选择接受心理咨询;有人则相反,宁愿接受心理咨询也不愿意吃药;当然也有人选择一边吃药一边接受心理咨询。这三种选择中,哪一种更好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我们怎么看待抑郁症:它是生理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呢?如果是生理问题当然要用药物治疗,如果是心理问题自然应当选择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实际上,抑郁症既是生理问题也是心理问题,它有某些神经递质水平等生物学方面的异常,也有思维、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方面的异常。这两个方面的异常是抑郁症问题的两个侧面,就像一座山脉有两个侧面一样。
如果我们把解决抑郁症比喻为在山脉开凿隧道,无论你从那个侧面开始开凿都可以,当然两侧同时开凿也可以。这个比喻说明,单纯的心理咨询、单纯的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咨询加药物治疗的组合,都是可行的。如果从效果(所需时间和治愈率)来看,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的组合更佳,特别是在抑郁症治疗初期更是如此。对于抑郁症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结合的方式也体现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中,此书认为抑郁症(即抑郁障碍)的治疗应当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的方式。
应用心理学方法解决抑郁障碍等心理问题,有多种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也就是说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派别的区分。从心理咨询历史来看,主要流派有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人本主义等。经过多年对这些疗法的实证研究,特别是精神科医生基于循证医学思想所进行的研究,证实认知行为疗法在解决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厌食症和部分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上有明显疗效,优于其他心理疗法。
和其他疗法相比,认知行为疗法有着“科学实证,短程高效”的特点。所谓科学实证,是指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得到证据支持,如对照组研究、认知改善与相应生理状态改善的相关研究;所谓短程高效,是指认知行为疗法采取了对症治疗、治标与治本结合的策略,使求助者以更短的时间和更好的效果解决心理问题。
除了上述特点外,认知行为疗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接地气”。它易学易会,理论并不深奥,还有可操作的技术方法。市面上心理咨询的自助图书,绝大多数都是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理论和技术方法来撰写的,本书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所以如果你想解决心理问题,特别是试图用自助方法解决,那么学习认知行为疗法和阅读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自助图书就是明智的选择。
为什么是自己患抑郁症而其他人没有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心理学角度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角度来解释。首先,生活事件挫败会诱发抑郁,有42%~67%的重度抑郁患者在抑郁发作前一年经历了非常严重的生活事件,如失去工作、挚友、爱人,其他的诸如躯体疾病、经济困难、迁居等也可能引发抑郁。其次,个体的认知方式是关键因素,个体如何看待其所遭遇的事情决定了其是否会发生抑郁。亚伦·贝克认为抑郁患者存在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负性信念,也就是说抑郁患者对自我持否定态度,对未来感到悲观。作者在本书中总结了抑郁者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个体可能缺乏解决生活挑战问题的能力,并且出现抑郁后行为退缩,这就使其生活状态无法得以改善,抑郁症状持续下去。
基于这样的认识,认知行为疗法针对抑郁者的认知方式开展工作,修正求助者的歪曲认知,并且采取措施让抑郁者行动起来改善情绪状态并尝试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两个方面入手,解决抑郁问题。本书在说明什么是抑郁症(第1章)和抑郁者存在的认知歪曲(第2章)后,重点讨论修正抑郁者认知歪曲的方法(第3章至第8章)及克服抑郁需要采取的行动(第9章至第10章)。鉴于学业、职业、婚姻等方面可能诱发抑郁,作者还介绍了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
本书作者认为,与其他方法相比,认知行为疗法能带给抑郁症患者更持久的效果。如果你是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好转后终止药物治疗,接下来12个月里再次陷入抑郁的概率很高。如果你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并有所好转,那么在终止治疗后,复发的概率会很低。这主要归因于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或治疗能够让你掌握应对抑郁症的方法或技巧,而吃药不会让你习得任何技巧。可见通过学习并掌握认知行为疗法中有关思维和行为的技术方法,你就拥有了战胜抑郁症的钥匙。
我撰写过一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师实践必读丛书”并在昭良心理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培训,常常有求助者或学员请我推荐抑郁症自助图书,对此我常常感到为难。主要原因是很难找到既具科学性又有可读性的书,让读者通过阅读就能理解抑郁症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还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来帮助自己。我发现本书在科学性和可读性方面做得非常好,特别推荐给我的求助者和学员,以及有需要的其他朋友。
郭召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博士
认知行为疗法专家
昭良心理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