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这个题材有市场

和毕意南猜测的正相反,国庆假期的第一天,金玲不但没出去玩,还过得非常忙碌。

她负责的文化版本来内容就多,最近新增了历史方向的专栏,主编还特别重视,想不加班都不行。

虽然电子邮箱更加方便快捷,但还有很多老作者习惯了邮寄纸质稿件到杂志社。

所以,在办公室的时候,她会主要审阅那些文章,回到家里则会时不时地刷新一下邮箱,确保不会错过投稿。

十月一号这天也不例外,她吃过早饭就坐到了电脑前,连续看了好几篇投稿,都来自之前合作过的作者,文章质量不差,但也都谈不上惊艳。

就在有点感到疲乏的时候,她看到了毕意南的邮件。

“这么快?难道是把平时的练笔发过来了?”

看了一眼邮件的发送时间,金玲心里揣测。

有点好奇地点开附件中的文档,她看到了文章的标题——

《鲁智深:我抢劫、杀人、放火,但我是个好和尚》

“想要解读《水浒传》?这个选题不错。”金玲来了兴趣。

在她看来,毕意南选择这个话题的优点在于:央视版的改编电视剧是五年前推出的,而且几乎每个假期都有很多电视台在重播,人们的熟悉程度很高。

而且,也正因为熟悉,如果文章能写出突破传统理解、比较有新意的分析,话题度也不缺。

她想到的这两点,确实也是毕意南思考过的,不过对他来说,更重要的考量在于:

2004年就会出现一本关于水浒的畅销书,叫做《闲看水浒》,先是在天涯论坛连载,而后出版发行,一直到十几年后还能再版。

这说明,现在这个时间段,品读水浒是很有市场的!

不过,那本书的内容,毕意南只是简单翻过,印象不深。

所以他需要融汇后来更多研究者的智慧,结合自己的理解,写成新的文章。

至于天涯论坛,那可是这个时期中文互联网世界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

毕意南也打定了主意——不管给杂志投稿结果如何,自己都要想个适合的其他内容,去发帖连载。

他的这些想法,金玲自然无法得知,她能看到的,只有眼前的文字:

【古往今来,喜欢鲁智深的人极多,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当属薛宝钗。】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贾母让宝钗点戏,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有点不以为意,宝钗便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

【结合上这一回的章名“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我们不难猜到,宝钗喜欢的是鲁智深身上的“禅意”,其中最核心的一句,她还亲口念了出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不错,看样子他对四大名著都很熟悉,这种跨作品的互动很有意思。”

金玲轻轻点头,继续往下看。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从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鲁智深就是这样的人。】

【他刚出场时遇到了史进,两人一见如故,马上就约着一起喝酒。鲁智深走路时还特意要“挽了史进的手”,一副很亲密的样子。】

【史进是不是内向的人?会不会觉得挽手走路太过亲密?鲁智深根本不管,他遇到了看顺眼的人,就要这么亲热。】

【但是对看不上眼的人,鲁智深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他俩在路上遇到史进的开手师父李忠,正在那里卖膏药,就叫上一块儿去喝酒。但是李忠舍不得马上走,鲁智深马上就变脸了:“谁奈烦等你!”直接把看客推开:“这厮们夹着屁眼撒开!不去的洒家便打!”】

【想说就说,想骂就骂。简单的嘴臭,极致的享受。】

“哈哈哈。”金玲被逗得笑出了声。

“还真别说,搞不好有成为流行语的潜质。有时候,一句俏皮话,能带火整篇文章。”

金玲又默念了一遍这十个字,继续看下去。

【包括最著名的“三拳打死镇关西”,其实也是想做就做的典型事件。】

【原著里,听说金翠莲被一个恶霸财主骗色诈财,鲁智深第一句话就是:“你姓甚么?在那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

【这时的鲁智深并不知道镇关西是谁,可他已经决定要管这件事了,否则就不会问双方的住址。】

【所以,他的出手不是因为镇关西的外号,也不是因为镇关西顶嘴或者求饶,他就是见不得这种欺负人的事。】

“对鲁智深性格的概括很到位。”金玲很赞同毕意南的观点,“金圣叹点评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想做就做也不见得总是好的,总是对的。】

【还是搭救金翠莲的时候,鲁智深问明情况,就要拿银子给她。一摸,身上只有五两来银子,鲁智深就让另外两人也拿点。史进有钱,给了十两,李忠则摸出二两来银子。】

【说实话,李忠做得很够意思了。史进是少庄主,可他只是一个卖膏药的,二两银子啊,李忠可能已经心疼的在滴血了。可鲁智深倒好,看见才二两,就“丢还了李忠”,还要损人家一句:“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这就好像你是一个普通打工人,在酒桌上初识一个大哥,喝到一半,大哥突然起高调,号召大家一块给灾区捐款。你拼上后半个月只吃泡面的决心,拿出了一千块钱,大哥却直接给你扔回来了,还说:“瞅你那小气样。”】

……

真不错!

语言流畅,逻辑清晰,整篇读下来既能让读者得到有趣的谈资,又能启发一些深入的思考,这不正是主编对于这个专栏的构想吗?

金玲快速地把文章后面的部分也都读完,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她立刻转发了邮件,然后又拿起手机发送了一条短信:

“张总,国庆快乐。收到一篇历史文化专栏的稿件,感觉不错,已转发到您邮箱,请查阅。”

金玲很清楚,主编张昭平从事文字工作二十多年,从记者、编辑一直干到了主编,经验足、水平高,更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假期里给他发工作内容,不但不会让他不满,说不定还能留个好印象。

身为打工人,不但要会干活,更要懂汇报!

而国庆假期,不就正是给热爱工作的领导汇报工作的最佳时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