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晋派电影的传承发展

电影与文学之间有无关系?答案早已不言而喻。无数中外影人的艺术实践,佐证着文学给予电影的无限滋养。山西古来便有着文学创作的温床,曾涌现出荀子这样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又不乏鲍照、白居易、王维、柳宗元、温庭筠、王昌龄、王之涣、元好问等中国古代诗坛赫赫有名的诗人,还在文学体裁的革故鼎新中,培养出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罗贯中等剧作大家。被誉为拥有“中国古代文坛半壁江山”的三晋大地,以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创造出熠熠生辉的文学佳作。这片充满了活跃的文学创造力与文化氛围的土地,在数代先锋文人努力下,引领着古代中国文学创作的潮流,也滋养了山西近现代、当代文学的创作。

进入现代以来,山西地区较早出现了电影放映和摄制活动,并在创作层面很快摆脱了好莱坞电影的娱乐化影响,以独立自主的民族化思考,进行了一系列电影创作。这些作品不仅成为晋派电影早期创作的宝贵财富,更为当代晋派电影的创作理念、人才培养等奠定了基调。值得肯定的是,早期晋派影人审时度势、开放进取的创作态度,令晋派电影充满了包容之态。于是在当代晋派电影的创作高潮中,我们可以看到晋派文学的活跃。从对如赵树理等“山药蛋派”作家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到孙谦、马烽等一大批文学家们,为了响应生产建设、特别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改行”进行电影文学创作,以上种种皆为山西乃至新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剧本创作力量,也无形中为晋派电影孕育出了积极的创作氛围。新时期以来,老一辈“山药蛋派”创作者们渐入迟暮,晋派文学也在岁月的变迁中经历了创作者的“更新换代”,开拓出更加多样的创作类型的同时,也见证了晋派电影日渐独立、坚定的发展步伐。但无论时光如何荏苒,晋派电影始终受益于晋派文学的照拂,并在故事文本方面被厚重的文学无限拔高。于文学与艺术的交相辉映中,创作者们把对生活的情感、对现实的观照、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全部倾注于这片土地,七十多年间不断刷新着属于自己的高峰,探寻着晋派电影艺术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