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拜占庭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拜占庭文学的时空范畴
拜占庭帝国(the Byzatine Empire)原名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但不是奥古斯都屋大维(Gaius Octavius Augustus,前63—14年)建立的那个“罗马帝国”,而是君士坦丁大帝(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 Augustus;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ὁ Μέγας,272—337年)建立的罗马帝国1。这个帝国大概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实体,从公元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算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奥托曼帝国(the Ottoman Empire)之手,长达1123年。它的头,从奴隶制社会退出来;而它的尾,已进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文艺复兴。它的历史,就是欧洲封建社会一部完整的历史,也是欧洲专制集权政体完整的历史。它结束了欧洲巫术的多神教信仰,确立了欧洲一神教的宗教信仰,由此,它创造的文化,既不同于古希腊和罗马的多神教文化,也不同于后来欧洲的人道主义文化,而是主张一神二性的东正教文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它自然创造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学。
拜占庭本来不是这个国家的国号,而是君士坦丁堡城的前身——那个古老的拜占庭小城——的名称。君士坦丁大帝以共治帝身份2定都拜占庭之后,把它正式改称君士坦丁堡,而仍然称呼他统治的这个国家为罗马帝国,仍然自命为“罗马人”。只是因为这个“罗马帝国”的首都已在东方,所以,史家又把这个帝国称为“东罗马帝国”,以区别于公元476年灭于日耳曼人之手的那个“西罗马帝国”。直到1526年,德国学者海奥尼姆斯·沃尔夫(Hieronymus Wolf)才使用“拜占庭”这个词,以便区分古希腊、拜占庭和近代希腊这三个历史阶段;1680年,法国学者杜·孔日(Charles Du Cange)直接就把“拜占庭”作为“东罗马”的代名词,写了《注释图解拜占庭史》。这个名称彻底避免了“东罗马”“西罗马”(甚至还有叫“古罗马”的)混淆不清之嫌,听起来也豁亮,所以,爱尔兰诗人叶芝(W. B. Yeats)的诗名曰《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而不曰“驶向东罗马”。全世界的学者,也接受了这个名称。因此,世界有“拜占庭学”,而不曰“东罗马学”。但中国有人玩点儿文字游戏,就想以“罗马”之名,彻底否认“拜占庭”国家之实,实在不足为训。
“拜占庭文学”,其界定就应该是“拜占庭帝国”存在时期所创造的文学。但这只是时间的界定。空间界定则比较困难,因为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始终变动不定。盛极一时,则地跨欧亚非三洲,可以媲美罗马帝国;衰败下来,则龟缩博斯普鲁斯海峡孤城。因此,空间界定宜宽不宜窄,举凡曾经隶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地方,在其隶属于拜占庭帝国时产生的文学,都应该归在“拜占庭文学”范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