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韵文
拜占庭韵文的源头也在古代。但与散文不同的是,散文以古希腊古典文学,尤其是阿提克文学为典范,而韵文则以亚历山大文学为典范。此中原因在于拜占庭人很少写个人抒情诗,亦少写戏剧,很少有人去模仿萨福(Ψάπφω,约前630—前572年)、阿尔克罗科斯(Ἀρχίλοχος,约前680—前645年),甚至品达(Pindar,前522—前443年)都缺乏崇拜者。人们模仿的是希腊化时期的诗人,如赫利奥窦罗斯、阿契琉斯·塔提奥斯(Ἀχιλλεὺς Τάτιος)47、阿斯克勒皮阿德斯(Ἀσκληπιάδης)、珀瑟狄珀斯(Ποσείδιππος)、琉善、龙格(Λόγγος)。作品则模仿铭体诗、颂歌、教谕诗、讽刺诗、励志诗,还有罗曼斯(传奇)。其中,教谕诗的源头稍早些,可以上溯到伊索克拉忒斯(Ἰσοκράτης)48的《致德莫尼库斯》(Ad Demonicum)。此外,就内容而言,拜占庭人自创了一种诗歌,即乞讨诗;就体裁而言,他们创造了“政治体”、箜塔曲(κοντάκιον)以及卡农(κάνών)。
上面这些诗体并非同时产生。铭体诗与颂诗最早,出现于4—7世纪。铭体诗之复活,正值教会文学蓬勃兴起,铭体诗正适合其需要。因而,这段时期也是拜占庭学院诗派鼎盛时期。此后,则是教会诗歌兴盛。12世纪后,通俗诗歌兴起,讽刺诗和打油诗(παρῳδία)、励志诗继之而起,乞讨诗、罗曼斯和哀歌,则为拜占庭国家的灭亡送行。
铭体诗
铭体诗源于古典墓志铭,一般由哀歌体的双行对句组成,很适合拜占庭的装饰性及机巧性的趣味,能满足对艺术小珍品的要求。它并不要求作者的诗意何等崇高,而重在技巧和孕育尽可能多的警句。拜占庭铭体诗分为两派:一派是异教和人文主义诗派,另一派则是基督教诗派。前者代表是阿噶希亚斯(6世纪),以及穆提莱奈人赫利斯托佛罗斯(Χριστόφορος ὁ Μυτιλήνη,约1000—1050年);后者代表是格奥尔基奥斯·皮希德斯(Γεώργιος Πισίδης,7世纪)和瑟奥窦罗斯·斯透狄忒斯(Θεόδωρος ὁ Στουδίτης,759—826年)两者之间则有几何学家约安尼斯(Ἰωάννης Γεωμέτρης,935—1000年)。这三代人的作品代表了拜占庭铭体诗发展的三个阶段。阿噶希亚斯惯用古典的六音步长短格诗体。其诗模仿古人,技巧圆熟,有感染力,略显浮夸,尤其是他那些略带色情味道的小诗,但他的诗歌内涵丰富,超过当时其他铭体诗人。其诗部分保存于《帕拉亭文献集》中。瑟奥窦罗斯·斯透狄忒斯与阿噶希亚斯截然相反。他为人真诚,学识渊博,善于观察自然与生活,情感温和;他的作品表达简洁,摆脱了对古人单纯的模仿,其诗有文明史价值。几何学家约安尼斯兼具上述两人特点,他同时担任世俗的与教会的职务。其诗有一种普世性质,既接受古代希腊成果,又有深深的宗教气氛。他最好的诗歌描写了他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和现实,也表现了他自己的气质。
颂歌
歌功颂德,在人类没有进入真正的人类历史以前,大概是免不了的。农耕文化时代,尤其如此。拜占庭也不例外。“颂歌”一语,往往又称“恩括密翁”(ἐγκώμιον),多半是就其内涵而言,可以颂人,亦可颂物,当然,颂物的目的,还是颂人。至于诗体,似乎并无定格,可长可短。如鲍罗斯·希冷提阿利奥斯(Παῦλος ὁ Σιλεντιάριος)49歌颂圣索菲亚大教堂(Ἅγία Σοφία),皮希德斯颂太子,便是如此。不过,歌功颂德并不等于诗人们的人格低下,因为不仅像普瑟罗斯和曼努埃尔·霍罗波罗斯(Μανουὴλ Ὁλόβολος)等宫廷显贵,就连人格比较独立的尤斯塔修斯50和米哈伊尔·阿阔米纳托斯也有这类作品。这是罗马帝国传给拜占庭帝国的修辞学传统,对专制政权做迫不得已的让步,才不至于冒犯公众趣味。
赞美诗
赞美诗在古代,本来也包括在颂歌里,但后来逐渐分化出来,专门颂神。到了拜占庭时期,基督教统治地位确立以后,赞美诗更成为神的专利品。拜占庭的赞美诗早期包括一切圣咏,如新约福音书里的赞词,也可称作赞美诗。后来逐渐只有新作品才能称为赞美诗。4世纪劳迪凯利亚会议和6世纪布拉格会议,禁止赞美诗用于祈祷以外的其他目的,更确立了赞美诗的崇高地位。现存最早的赞美诗出现在逾越节布道词里,是萨德翁的麦利彤主教(Μελίτων Σάρδεων,逝于180年)所作。初期的赞美诗仍然使用古典长短格诗律,后来在叙利亚祈祷诗的影响下,逐渐转向与当时口语结合更紧密的重轻格诗律,规模较小,还保留藏头诗的特点。5世纪后期,箜塔曲兴起,赞美诗便逐渐采用箜塔曲的形式,规模渐大。7世纪以后,卡农取代了箜塔曲,赞美诗又逐渐采用卡农的形式。11世纪以后,规模又有所缩减。但是不管用哪种形式,赞美诗的音乐总是比较优美动听的。赞美诗的名家有皇帝,如“大智”莱翁六世(Λέων ΣΤ΄ ο Σοφός,866—912年);也有著名学者,如约安尼斯·尤克塞塔(Ἰωάννης Εὐχάιτα;Μαυρόπους,约1000—约1092年);但能流芳百世的,则是9世纪最杰出的女诗人卡西雅娜51。
教谕诗
拜占庭的教谕诗脱胎于希腊化时期的诗歌,比如伊索克拉忒斯的《致德莫尼库斯》。就形式而言,教谕诗离抒情诗较远,而更接近叙事诗,格律往往还是使用六音步长短格。教谕诗体有种种分支,其中一种叫“太子之鉴”(specula principum),用于新老皇帝交替之时对皇太子的教谕,有时还要写成藏头诗。比较著名的有巴西雷奥斯一世(Βασίλειος ὁ Μακεδών,811—886年)写给他儿子莱翁六世的教谕。还有一种叫“当头棒喝布道词”(με τις θεολογικές προτροπές;ranting theological exhortations),如对莱翁六世统治即将崩溃的预言就是。除了世俗作品,还有神学教谕诗,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格奥尔基奥斯·皮希德斯的《创世六日》(Ἡ Ἑξαήμἔρος)。此诗总体平平,但在赞美宇宙时,尤其是描写动物时,倒也灵感飞扬,显示了他作为铭体诗人的技艺,以及热爱自然之人洞幽烛微的才能。
箜塔曲和奥伊可思
箜塔曲和奥伊可思(οίκος)是拜占庭对教会诗歌和音乐,乃至一般诗歌和音乐的独特贡献。其奠基人是外号“妙音”(Μελωδός)的罗曼诺斯(Ῥωμανὸς)52,历史上就称他为“妙音罗曼诺斯”。他出生于叙利亚。叙利亚的祈祷诗富于音乐性,与学院派诗歌注重语音音节长短节奏不同。罗曼诺斯不仅掌握了学院派诗歌的技巧,而且从叙利亚诗歌中受到启发,首先转向和声和韵律的研究,第一个率先按轻重音规则写诗,创造了箜塔曲和奥伊可思。箜塔曲是礼拜诗歌,描写某个宗教节日,或是某位圣徒的生活。序诗部分让听众做好情感酝酿,然后至少有18行诗导入正题。箜塔曲引导奥伊可思,奥伊可思附属于箜塔曲,对诗意展开描写,每支奥伊可思结尾反复呈现箜塔曲的结尾词语,两者构成一个整体。每首颂歌一般由20—30诗节构成,每节有12—21个诗句。轻重音节的布置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乐音变化,双声、叠韵和押韵等诗歌元素的作用大大提高,在拜占庭诗歌史乃至欧洲诗歌史上,第一次使韵脚成为艺术结构法定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样的结合,形成既联系紧密又高度灵活的诗歌形式,朴素而又宏伟、严肃而又温柔、盛大而又沁人心脾,接近活泼泼的口语,能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和亲近,为情绪表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卡农
卡农作为一种乐曲形式,最早产生在8世纪的拜占庭,而不是中国音乐学者所说的14世纪西欧的“民间音乐”。卡农兴起后,不仅取代了黎明时唱的圣咏,同时也取代了箜塔曲。其原因在于,过去的圣咏,包括箜塔曲,都过于细腻烦琐,整体效果被削弱了。卡农由9支曲子组成,但一般只用8支,因为其中的第2支只在四旬斋期间使用。9支曲子中每支歌曲有3—4节。有的歌曲与圣咏主题对相应,比如有的卡农第一曲相当于《出埃及记》第15节摩西的感恩曲。卡农可以轮唱,因此也可以称为轮唱曲。一般认为,最早使用卡农的诗人是克里特的安德莱阿斯(Ἀνδρέας Κρήτης,650—740年)。但年长于他的格尔曼诺斯一世(Ὁ Ἅγιος Γερμανὸς,约634—733/740年)已有几支卡农。最有名的卡农是大马士革人约安尼斯的《复活节卡农》。此外,著名诗人还有赞美诗人约瑟夫(Όσιος Ἰωσήφ ὁ Ὑμνογράφος,约816—886年)以及约安尼斯的养弟阔斯马斯(Κοσμάς,逝于773或794年)。卡农中每支曲子包含的诗节虽然一般是3—4节,但特例也有,安德莱阿斯的“大卡农”就多达250节,以至于德国学者卡尔·克鲁姆巴赫尔说,这是“一个单一的思想被织进了蜿蜒曲折的阿拉伯舞曲之中”53。
政治体
政治诗体,意为“市井歌曲”“污名歌曲”,说得不客气点,也近乎中国文学中的与正式祭祀相对的“淫祀”歌曲。它与箜塔曲和卡农一起,堪称拜占庭诗歌的三大创造。政治体起源大概在6世纪,始作俑者为谁,已不可考,大概是市井文人。说它像“淫祀”歌曲,不是说它色情淫乱,而只是表示它一开始不登大雅之堂,但后来它的发展居然超过古典诗歌乃至箜塔曲和卡农,甚至被苏蒙·麦塔弗拉忒斯用到帝国法庭中。原因在于,它为民众喜闻乐见,而且配合进行曲的旋律,颇有班师凯旋的气势。
这种诗体与古典诗体基本的不同在于,古典诗体的节奏以长短音形成,而政治体的节奏以轻重音形成。每一行诗包含15个音节,在第8和第9音节之间有个小的停顿。第6、8和14音节,必须是重音。每到半行处有短长格(ἴαμβος)的倾向,以强调偶数音节的气势,但结尾处又趋于缓和。这种诗体由于起于市井民间,所以为世俗诗歌所使用。到了后来,不少罗曼斯传奇都用这种诗体写成。我们介绍到这种诗歌译为汉语时,都遵循了15个音节的要求。
乞讨诗
严格说来,乞讨诗不能算一种诗体,只是就其内容而言而标举为一类诗歌。但说来滑稽,拜占庭的乞讨诗常用的诗体,竟然是宗教赞美诗。这也许是因为赞美诗是向上帝乞讨,而乞讨诗则是向帝王乞讨,只是乞求对象不同,而乞讨本质并无二致。这种诗歌出现在帝国晚期,往往是饥寒交迫的诗人或者显贵家的门客发出的诗艺哀叹。主要代表是12世纪孔穆宁诺斯王朝的瑟奥多罗斯·普罗卓莫斯54和13世纪帕莱奥罗果斯王朝的曼努埃尔·菲勒斯(Μανουήλ Φίλης,1275—1345年)。这类诗歌的价值,在于对史家而言,它们描绘了首都市井生活的情景。
讽刺诗
拜占庭讽刺诗脱胎于琉善的著作,不同于一般以词语刻薄见长的“讽刺”,而是通过玄虚的故事,婉转地揶揄人世。著名的有三种:《帕特利奥忒斯》(Πατριώτης)、《提马利翁》(Τιμαρίων)和《马扎利地府游记》(Ἐπιδημία Μάζαρι ἐν ᾌδου)。三者都写神游天堂地府的经历,与去世的当代人对话。《提马利翁》风格粗犷幽默,戏谑鞭笞当代人的缺点,腔调通俗,文学价值较高。《马扎利地府游记》则冷嘲热讽,以死者影射活人及现实,尤其是拜占庭宫廷,文笔略显粗俗。
另一类讽刺诗采用动植物故事形式,源自一本基督教通俗读物《生理学》(Physiologus)。这类讽刺诗写四足动物、鸟类聚会,乃至植物诉讼,影射神职人员、官僚、小市民以及外来种族。拜占庭教堂诗歌有一种形式叫链条诗(catēna),就是把早期教父们对《圣经》,尤其是《新约》的注释,串联起来,写成诗体形式,便于信徒们记忆,一如中国的顺口溜或打油诗55。11世纪的塞勒斯的尼克塔斯(Νικήτας τής Σέρρες)便是此中高手。这种诗歌有时也被用来写讽刺诗。
诗体传奇(罗曼斯)
拜占庭堪称自产的诗体传奇,产生在在散文传奇之后,但其源头却并不晚于散文传奇。它们都受希腊化时期阿契琉斯·塔提奥斯、哈利彤·阿芙洛狄塞乌斯(Χαρίτων Ἀφροδισεύς)56、赫利奥窦罗斯及龙格等人的影响,甚至直接模仿这些人的著作,那些实际算不得创作。但除了师承古人之外,拜占庭自己有一类著作也在传奇中大行其道,那就是咏物诗(ἔκφράσις)。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君士坦丁堡之后,从罗马帝国各地运来不少希腊罗马的雕塑装点首都,加上大兴土木,宫室壮丽,于是,便有一帮诗人以歌咏这些物事为能,产生了咏物诗。传奇故事为了夸张主人公遭遇离奇,就免不了渲染其遭遇的环境之奇特壮丽,咏物诗就派上了用场。这就是拜占庭人给传奇作品的新贡献。拜占庭自产的诗体传奇出现较晚,就现存文献来看,13世纪无名氏的《拜耳桑德罗斯与赫露桑姹》(Βέλθανδρον καὶ Χρυσάντζαν)出现较早。后来贡献较大的,则有瑟奥多罗斯·普罗卓莫斯等人。拜占庭的罗曼斯一般采用政治体诗写成,内容多是英雄美人之类的故事。晚期影响最大的当数《卡里玛霍斯与赫露娑萝》。但有一首英雄谣曲《阿牟莱之歌》(Ἄσμα τοῦ Ἀρμούρη)也是用政治体诗写成,却没写儿女私情,只抒英雄气概,产生于9—11世纪,堪称中世纪一切英雄谣曲的鼻祖。
史诗
拜占庭文学自始至终,都有“史诗”产生。但一般所谓“史诗”,其实都是围着希腊罗马的史诗——尤其是荷马史诗——做文章。或是续写《伊利亚特》,或是跟荷马唱反调,都很无聊。唯有产生于11—13世纪的《狄格奈斯·阿克瑞忒斯》(Διγενῆς Ἀκρίτας),从立意到情节到风格,都面目一新,完全是拜占庭自己的元素,可以说是欧洲中世纪一切封建英雄史诗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