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83. 袁绍讨伐黑山军(192年,十二月)
- 三国:从解救蔡文姬开始
- 浮生不休
- 2017字
- 2024-07-07 23:17:46
袁绍的十几万大军根本不是上党郡剩下的黑山军能够抵挡的。
大部分的黑山军精锐已经全部被于毒折在邺城之战了。
因此,袁绍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便攻进了上党郡的壶关、屯留、长子。
袁绍为了安抚连战数日的将士们,便下令屠城三日,让士兵随意劫掠百姓,让这三座城内血流成河,尸骨遍地。
上党郡其他的百姓们听闻了袁绍军的暴行,只得往太原郡逃亡,以求得一线生机。
而袁绍在休整了三日后,又带领队伍继续攻打襄垣,黑山军渠帅刘石和黄龙各带三千新征募的壮士,自发抵抗袁绍军的进攻。
但这点人马哪里顶得住袁绍军十多万军队的猛攻?
这六千人只挺了不到五天,就被袁绍全部射死在城内。
随后,袁绍继续向涅县挺近,黑山军渠帅左校见情况不利,带着三百轻骑趁着夜色想要逃出城外
但左校的行踪被夜里巡视的吕布发现了,吕布一人率先追了上去,用方天画戟将左校劈成了两半。
而剩下的三百轻骑,则是吕布身后被赶上来的部曲所斩。
袁绍此次进攻黑山军是一个俘虏都没有抓,他打的心思就是要将黑山军全部屠戮殆尽。
在涅县也被攻陷后,整个上党郡几乎成为了无人区,袁绍留下了三千人保护粮道,顺便扫灭黑山军残党,剩下的大军继续进攻太原郡。
黑山军的太原郡由郭大贤、于羝根、青牛角、左髭丈八和李大目等渠帅管辖。
这些人由于挨着黑山军的大帅张燕,个个装备也算精锐,虽说军中没什么铠甲,但是皮甲还是基本都穿的上的。
太原郡共有三万多兵马,在郭大贤得知了上党郡的惨状后,命令青牛角、左髭丈八二人各率领五千人前去驻守阳邑和榆次。
阳邑城之后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而面对上党郡的一面则是极为险峻的山岭。
此地易守难攻的地形导致袁绍军根本无法发挥人多的优势。
袁绍军再围了三天之后,便让吕布在城下叫骂。
左髭丈八听不下去吕布的粗鄙之语,便站在城楼之上想要回骂几句,不曾想吕布竟直接搭弓引弦,一箭将左髭丈八的脑袋射了个通透。
黑山军见自己的渠帅就这么轻易地身死,当即乱做一团,袁绍当即率军爬上城墙,直接将阳邑攻了下来。
攻破阳邑后,袁绍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毕竟十几万大军所需的粮草是极为可怕的数量,于是,袁绍让麾下大将韩猛带三千人在此驻守,确保粮道不会被黑山军拦截。
自己继续带着军队进攻榆次。
榆次城前有凿台城作为壁垒,还有一条湍急的河流——潇河,将袁绍军的前进路线直接隔断。
若要强行攻下此城,则损失会极其惨重。
但袁绍深知黑山军的各个渠帅都是徒有武勇的鲁莽之辈,有了这个判断,袁绍便让亲信穿上自己的铠甲,伪装成自己,故意暴露在军阵之前指挥军队攻城。
青牛角为人确实鲁莽少智,他见一人穿着金甲,手持令旗,就以为那人定是袁绍。
旋即他带了三百壮士,各自带着一柄宽刃大刀,骑上快马,直奔“袁绍”杀了过去。
不曾想这青牛角刚冲杀到袁绍之前,便被袁绍安排好的伏兵团团围住,被颜良文丑二人围杀致死。
仅仅四日,袁绍便将太原郡的两大壁垒:阳邑和榆次尽数攻陷。
如此之快的进军速度让郭大贤和于羝根二人吓了个半死,他们知道在折损了一万人马之后的自己根本无法和袁绍的十余万大军抗衡。
郭大贤和于羝根一商量,带着太原郡剩下的两万黑山军坚守在晋阳内,无论袁绍怎么叫阵,二人都不出城。
晋阳之北便是匈奴王庭往常山国运送财物的道路,晋阳之南便是太原郡的盐矿、铁矿和马场的所在地。
因此,只要守住晋阳,袁绍就不可能在太原郡得到什么好处。
二人的抵抗极为顽强,甚至还利用地形优势,夜袭了几次袁绍军营,虽然杀伤不多,但也让久战的袁绍军多少动摇了些许。
袁绍又连续猛攻了十日,见此番攻伐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袁绍只得让大将颜良文丑二人与谋士审配率领四万人马继续攻城,自己则是带着剩下的十一万兵前去攻打常山国的上艾。
他知道黑山军的大帅张燕便是在上艾,自己只要拿下张燕的人头,便可轻松拿下整个黑山军。
当袁绍的大军正攻向上艾城时,城内的张燕刚刚派出赵云率领一万两千五百名黑山重甲军前去援助于夫罗。
现在上艾城内共有三万一千五百黑山军轻步兵,三千五百黑山铁骑,两千西凉军,一千西凉骑兵以及一万两千袁绍军降兵,总共四万九千五百人的兵力。
其中黑山军轻步兵皆身披皮甲,人手一把环首刀以及一杆长矛。
而袁绍军的降兵只有破损的布甲可穿,由于这些士兵的训练时间并不长,张燕便让他们作为远程兵手持弓弩,腰间挂着一把匕首以防近身。
剩下的六千五百精锐的装备并没有什么变化,唯一的变动则是张燕让西凉军全数换上了黑色的头穗。
如此兵力用来守一个属于后方的上艾城是绰绰有余的。
张燕近几日只考虑了该如何将常山国的饥荒问题解决。
他哪里能想到现在袁绍正带着十一万大军向自己攻来?
……
上艾城,太守府书房,
张燕对着蔡琰摇头晃脑的背诵道:
“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张燕抬眼看了下蔡琰的表情,心中便知道自己背诵的没有一点错误。
当下自夸道:“怎么样,琰儿,我就说这《尉缭子》我早就烂熟于心了!”
蔡琰弯了弯眉毛,笑道:“良人近几个月来确实在背书上很努力,只是在书法上还需要多加勤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