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使命:文化传承发展

进入新时代,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开宗明义:“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座谈会上,有学者说,“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可水往哪个方向流,却是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的。”有学者说,“科技一往无前,文化则要‘瞻前顾后’。‘未来已来’这个词很流行,但不要忘了‘过去未去’。”有学者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人民日报》(2023年06月05日第1版)记者:杜尚泽,原标题《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一馆一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一馆一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两个结合”理论,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总书记讲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对于城市文化元空间,不仅仅在于“保护”,更在于传承、发展、生长、迈向新的平衡,提供新的价值。在城市化“内涵式发展”阶段,城市文化元空间的先天优势逐渐凸显。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系列专家解读之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随着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中后期,城市发展规划的观念必须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被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升级为国家战略,城市文化元空间的区位优势和人文内涵优势使其成为稀缺、不可再生、高价值资源。

随着“符号经济”在城市中逐渐兴起,消费取代生产成为都市生活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对“符号”的文化消费李河.从根系式生存到漂泊式生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生存论解读[J].求是学刊,2018,45(02):17-26.。消费者购买一件衣服不是为了蔽体,甚至也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作为自己某种精神信仰的对外展演——展示自己归属于哪一个社群或阶层,或认同哪一种价值观。符号资源禀赋丰富的城市文化元空间以其多样的审美符号、叙事资源和精神象征对“符号经济”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

城市文化元空间成为寄托“乡愁”情绪、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所在。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不论是农民离开土地,还是城市内人口流动加剧、传统社区消失,人们逐渐进入一种“漂泊式生存”李河.从根系式生存到漂泊式生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生存论解读[J].求是学刊,2018,45(02):17-26.状态,并伴随着精神危机的产生。城市文化元空间作为在地居民的精神“原风景”,就如同石库门里弄之于上海人,胡同四合院之于北京人,西关骑楼之于广州人,为城市的漂泊灵魂带来精神疗愈。

因此,当城市有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下一个阶段的重要命题,必须通过城市历史景观到城市文化元空间的价值重构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