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谁人无悔

史欣悦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令人心动的offer2》带教律师

喊了许多年“无悔”的口号后,终于等来一本可以正视后悔和遗憾的书。看到书名我就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终于又让后悔和遗憾了。

《易经》说“亢龙有悔”,那是给身居高位之人讲的:太牛了容易犯错,犯错就会后悔,所谓高处不胜寒。普通人能“有悔”吗?丹尼尔·平克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后悔和遗憾不仅正常、合理且普遍存在,它们都是人类情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有价值的。

曾4次入选“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的平克历时18个月,收集了超过两万份憾事,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遗憾调查。他极具颠覆性地指出,“无悔”并非美好生活的蓝图,而是一派胡言。每个人都有遗憾,它是人类经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人们为什么会后悔?我想,人的悔意通常来自没实现愿望的不满足,而这种不满足还真往心里去了,成为一种挥之不散的情绪,这才叫“悔”。如今许多公司做事情讲究复盘,就是找没做好的地方,看看怎么改进。找到了问题,下次注意,不一定有悔;毕竟还有机会。但是,没有或者罕有下次的事,没做好就更容易后悔。高考填错志愿、结婚没找对人、没早点买房,这些都是后悔的重灾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即便再来也不是当初的那个机会了,正所谓“沈园柳老不吹绵”“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人们之所以不喜欢后悔这种情感,因为悔是向着自己的,是纯粹刀刃向内的一种伤痛。《说文解字》中说:“悔者,自恨之意”,恨自己才叫悔。所以后悔的人总是难以开心起来的。而在英文中,后悔和遗憾都可以用“regret”,但还是有些差别。悔是把自己当成没有达成愿望的最大因素,不怨天不尤人,谁都不赖,就恨自己;憾是各种因缘不凑巧,事情没有办成。悔憾掺杂在一起,互为因果,自然让人难以承受,所以许多朋友都在探寻“如何度过无悔的人生”,无论爱情和事业都能像柳永那样,“衣带渐宽终不悔”。

中学课本里有篇文章曾教导过我们如何无悔,那是王安石老丞相写的《游褒禅山记》。王丞相把伟大的事业比喻成绝世的景色,他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到达那些险远的地方,亲眼看到“奇伟、瑰怪、非常”的景色,有3个要素,就是志、力、相。

志,是你自己的态度、决心和判断;力,是你的能力;相,指的是辅佐你的装备,你是不是具有相应的物质条件。王安石说,在力和相都具备的情况下,根本的因素就是志,也就是态度、决心和判断。如果态度、决心和判断出了问题,自己就会后悔,别人也会讥笑你。如果态度和决心都是对的,王丞相用他的千年金句告诉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褒禅山的一日游,让王安石明白了后悔的力量。在能力和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主观方面出了问题,态度错了,决心没了,判断偏了,就埋下了后悔的伏笔。可是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我们如何才能有正确的态度、决心和判断呢?我想大概是极难的。人非圣贤,不可能事事都正确。态度、决心、判断有错,难免会后悔。而如何对待后悔,就是本书的精髓。后悔除了让人反思,还能转化为积极的力量,驱使人成长。

后悔从来都有积极因素,王安石的后悔不正好成就了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吗?陶渊明辞官归去,“觉今是而昨非”,不是开创了中国的田园诗风吗?

当然,后悔也有其他的用处。表达思念与娇嗔可以后悔,“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想把责任推给别人也可以后悔,唐玄宗跟死去的杨贵妃念叨说:“悔不该兵权错付卿义子,悔不该国事全凭你从兄”。想“凡尔赛”一下,也可以后悔,俞敏洪后悔把新东方做大,更后悔上市。同一个“悔”字,背后却有不同的故事、思绪、暗示、隐喻。

你说:“我的后悔没那么复杂,我就是纯后悔,肠子都悔青了。”没事,这本书给你开出了药方。平克在书中提出了“憾动力”的概念,即通过转化后悔和遗憾,使其变为一种积极的力量。第一剂药方便是去修复遗憾带来的创伤,一个方法是“弥补”,另一个方法是运用“至少”思维。

对王安石丞相而言,“弥补”就是找时间再去一次褒禅山,带好火炬和干粮,进洞探险,创造新的个人纪录。“至少”就是王丞相后来变法工作太忙,再也没有去褒禅山了,他老人家也要想想,“至少我去了,至少我尝试了,至少我收获了”。

第二剂药方是将遗憾所蕴含的消极内涵转化为积极体验。利用科学且简单的“三部曲”——自我表达,重新审视自己对遗憾的看法;自我关怀,将遗憾视作正常、中性的东西去看待;自我抽离,与遗憾拉开距离,审视你从其中吸取的教训。你就能将遗憾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第三剂药方则是要展望未来。知道什么能让我们追悔莫及,我们就知道自己真正珍惜什么。我们可以主动利用遗憾,凝视未来、预测遗憾,然后据此修正当下的决策。

古今中外,谁人无悔?我不祝你有个无悔的人生,我祝你从不时而遇的悔与憾中,总能收获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