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地产的发展历程
中国产业地产的发展史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雏形萌芽(1979年—1987年)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经过考察,在深圳蛇口建立了工业区,我国的产业地产渐渐有了雏形,但此时还没有出现明确的“园区”概念。
蛇口工业区在建立之后,依托国家政策和香港出口加工基地转移的时机发展成了以外资(港资)企业为主的“三来一补”低端制造业加工基地,业务涉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16个行业。同一时期,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等4个城市成为经济特区,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阶段:国企主导(1988年—2001年)
在这一阶段,国家提出“三为主,一致力”,开始在扩大外贸、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中关村科技园(1988年)、张江高科技园区(1992年)、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大连软件园(1998年)相继成立。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事件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二代园区随之诞生,并呈现出向一、二线城市市郊集中的态势。
第三阶段:民企参与(2002年—2015年)
在国家多项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开发区数量暴增,乱象频生,国家开始了整治行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发布,宣告产业地产迈入规范经营阶段。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产业物业需求旺盛,地产开发红利日益凸显,吸引了民营企业进入产业地产领域。典型事件包括华夏幸福固安工业园项目启动(2002年)、联东集团建立首个产业园区(2003年)、中南高科成立(2015年)等。
第四阶段:转型调整(2016年至今)
2016年开始,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从扩张式高增长进入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传统房地产企业纷纷开始转型之路,企图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多元化之路。这一时期,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新的管理方式、服务渠道、运营模式不断涌现,引导着产业园区向着4.0阶段进发。
本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各类玩家涌入,产城、特色小镇、工业园等项目大量涌现,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传统房地产企业,如碧桂园、星河控股集团等纷纷成立产业地产板块,通过产业勾地,带动产城融合项目的全面发展。
然而自2021年开始,伴随房地产行业下行,产业地产遇冷,进入新的行业调整期,民营产业地产商放慢了扩张的速度,华夏幸福等公司遇到挑战,华南城等被国企收购,高周转模式逐渐受到可售比例的限制。
在关闭一道门的同时,公募REITs的窗已经打开,正在从试点走向常态化。截至2023年2月,我国共有8只产业园区公募REITs获批注册,包括国泰君安东久新经济REIT、国泰君安临港创新产业园REIT、华夏合肥高新REIT、建信中关村产业园REIT、东吴苏园产业园REIT、博时招商蛇口产园REIT、华安张江光大园REIT、华夏和达高科REIT。轻资产模式方兴未艾,资产运营时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