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己为人:在不确定的时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
- 吴亮
- 1663字
- 2024-04-12 19:52:02
08 本书想要探讨什么
谈到职业发展,已有太多的书试图在技能、方法上,或大势、风口层面给大家带来帮助。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成天漫谈996、内卷的周遭,面对已足够工具化的世界,我只想和读者朋友们交流一下,作为一个人,我们可以很好地活着,当然也可以走好职业路。
对于如何走好职业路,学界有长期探索,理论方面的典型如“个人-环境匹配模型”“生涯发展理论”等。前者由帕森斯(Parsons,1909)提出,经霍兰德(Holland,1997)发扬,它回答了西方社会伴随个体化、城市化等而产生的问题“上班族如何才能与职业达成最佳匹配”。后者由舒伯(Super,1957)提出,欲回答“如何在科层制的组织中攀登自己的生涯阶梯”。两个理论都诞生于职业环境稳定、可预测的时代。而数字化革命的当今,尽管科层制依然存在,无边界组织却在渐渐兴起,“生涯建构理论”(Savickas,2005)应运而生[1]。
上述理论,尽管在理论及其应用层面各有不同,但相似的是,当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探索、决策及提升时,必然涉及相应环节:“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目标引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身份与命运”。
深入以上环节,“视己为物”与“视己为人”两种理念会产生不同做法(见表0-1)。“视己为物”隐含了人是固定不变的、被决定的、关注外在标准的等假设,或是巧合,这恰与稳定、可预测的职业环境更匹配。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个体更需要关注内在的动机与力量,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热情和长期目标——这些正是本书渴望带给读者的。
表0-1 职业发展关键实操环节:视己为物VS视己为人
(续)
另需说明的是,在既往职业发展理论中,并不会特别强调“身心状态”这一因素,但我在职业生涯课教学及咨询实践中发现:职业人平日多处于忙碌或慵懒的两极,无论哪极,均是沿行为惯性的自动导航状态。在其中,人似乎将自己交给了任务、他人或环境,这正是“视己为物”的某种状态。随之而来的,或是身体疲乏,或是精神恍惚,这时,若直接开启“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等环节,几乎无人能做到,甚至没有这份心情去做。
因而,我认为,在职业探索中,应加入“身心状态”这一因素。职业人需使自身先慢下来、平静下来,进而感知到身和心,觉察到生命力,开始欣赏四周的光影、人物。这是一个觉知不断扩大的过程,只有以此为起点,才能开启真正有效的探索。同时,“身心状态”也是能否在日常中实践有意义的工作与生活的关键。
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工作哪怕再重要,也只是完整生活的一部分,加之生命的流动、不确定性,如何“走向美好生活”才是我们终极关注的落脚点。
综上,本书架构如图0-2所示。
图0-2 本书内容架构
这是一本写给普通人,尤其是正在经受职场困境的朋友们的书,打拼不易,而我们都渴望活出“人”的滋味。本书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在视己为物的洪流中,再次发声强调历史上很多前辈反复强调的“人之为人”的理念,同时提供一些可实操的参考做法。每当想到王阳明、亚里士多德等先哲,想到马斯洛、罗杰斯、塞利格曼、契克森米哈赖、德西等心理学家,还有曾经给予过我言传身教的老师们,我就感到他们与本书深深的共鸣。
本书当然不是灵丹妙药,这不仅是因为身为作者的我实在平凡、尚在路上,而且是因为自我探索和成长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答案,真正能帮到一个人的终归是他自己。
本书是一本开放的书,且必然有误,十分欢迎视己为人与视人为人的你将发现的错误或更好的建议、思考,发送给同样视己为人与视人为人的我。
如同张桂梅校长所创的华坪女子高中的校训: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希望你我一起走出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的困境,在不确定的时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
更如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卡尔·罗杰斯所说的:
“美好人生不是一种已经适应、充分满足的或业已实现的状况。人的生命,在最好的状态下,乃是个流动、变化的过程。”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和开启这个美妙的生命过程吧!
[1] 20%的员工表现超出期望,70%符合期望,10%低于期望。
[2] 指上级打击员工的自信,从而达到从精神上控制员工的目的。
[3] V,volatility,易变性;U,uncertainty,不确定性;C,complexity,复杂性;A,ambiguity,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