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了解药茶

药茶又称“茶疗”,是在茶叶中添加食物或药物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疗效的特殊液体饮料。广义的药茶还包括不含茶叶,由食物和药物经冲泡、煎煮、压榨及蒸馏等方法制作而成的代茶饮用品。

药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治疗疾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后历代医药学的著作均有药茶的记载,比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用茶治疗下痢脓血,陶弘景认为“苦茶能轻身换骨”,并提出天冬等药物也可代茶饮用。古人们已经初步认识茶的药用作用,并且尝试应用于临床。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则由唐代陆羽所著,书中系统论述了茶的起源、种类、烹制方法等,使得茶文化进一步传播。

孙思邈的著作《千金要方》载有“竹茹芦根茶”等10个药茶方。王焘在《外台秘要方》中载有“代茶饮方”,是较早的茶疗方,详细论述了药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给予了茶叶很高的评价,认为茶叶“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到了宋代,茶疗法应用的范围更广,由朝廷组织撰写的《太平圣惠方》正式刊行,书中九十七卷中就有“药茶诸方”一节,收录茶疗方8种。至此,“药茶”一词正式载入医药书籍。

宋代后的朝代对药茶的应用日益增多,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记载了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等。

明代《普济方》中专设“药茶”篇,载有茶疗方8种。至清代,药茶的应用和研究更为深入,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药茶已成为宫廷医学的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药茶的保健养生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民间各种降压茶、减肥茶及午时茶大量涌现,如果可以一边喝水一边达到强身祛病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除了茶叶,许多药材也可以冲泡,后人将药材与茶结合,在茶中加入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药材,甚至全部用药材、食材来泡茶,使得药茶的种类和作用不断丰富和扩充。

药茶作为一款健康的饮料,不仅在民间和临床被广泛使用,也得到了国家的官方认可和收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了小儿感冒茶、板蓝根茶两种药茶。

综上所述,药茶为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发挥和加强药物的疗效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药茶取材简便、效果显著,只要对症使用就无副作用,受到人们的喜欢,带给人们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