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社会调研的基本程序

如前所述,不同类型的调研服务于不同的调研目的。但不管哪一类调研,都是逐步确立调研目标和问题,明确调研范围和对象,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或方向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1)明确调研目标

调研目标就像靶子,后面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靶子开展的。总体来说,调研目标和对象越明确,那么调研工作越容易计划和执行,相应的成果也越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因此,每次调研的目标和对象都需要相对明确,这是一个根据调研者实际情况和调研资源而逐步聚焦的过程。例如,“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题目,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充足的科研经费才能把这个问题研究透。而某省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一个相对聚焦的题目。当然,这里需要明确心理健康问题具体包括哪些。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而言,要有对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相对明确把握才能更好地执行研究过程;而过于宽泛和宏大的研究议题意味着要么需要花费大量的调研成本才能完成,要么只有通过逐步细化分解为一个个子课题才有逐步完成的可能。例如,笔者最近完成的一个有关数字化如何助力中小学五育并举的调研项目,就从一开始确立了比较明确的调研目标、地点、内容和完成时间,还有成果的展现方式,同时获得了调研企业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作为一个企业委托的项目,调研目标、地点、内容、时间和发布形式都是经过多次讨论才确定的。本项目把调研目标确定为厘清数字化如何助力中小学五育并举的模式。一旦确定这个目标,后面的调研计划、过程和报告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最后也基本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调研报告通过报告解读和圆桌学术论坛的方式对外公布,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社会影响。

(2)做好调研计划

调研计划的核心是明确五个W和一个H,也就是为何调研(Why)、调研谁(Whom)、何时调研(When)、调研什么(What)、何处调研(Where)及如何调研(How)。这个计划过程并不是完全理性或线性发展的,而是由调研者本身的专业背景、兴趣技能、掌握资源、财务预算及委托机构的要求等综合因素决定的结果。在美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蔡平(Stuart Chapin)看来,社会科学的研究日程和安排相当于天文学的望远镜、生物学的显微镜。计划和安排是理性科学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其目的就是要减少调研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投入,而更多依赖于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和记录。调研计划的撰写过程中也需要尝试与潜在调研对象协调沟通,直至最终确定调研方案。调研计划始终要围绕调研目标展开,尽量做到细致合理;能够提前准备的工作,如联系调研对象,就尽量提前准备好。这样可以减少调研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也有助于调研目标的达成。

(3)文献资料和前期准备

确定调研对象和问题之后,并不意味着马上可以开展实地考察或收集一手资料的工作了。在开展正式实地调研之前,前期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首先是文献资料研究,调研者需要对调研点和对象的现有文档资料进行详细阅读和整理,以提前了解调研点如地理位置、行政规划、人口资料、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基本现状和发展情况。这些资料包括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地方志,以及对调研点和对象的已有研究报告、论文和媒体报道等。目前的大型中英文文献数据库、电子图书馆、搜索引擎为查找文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有电子地图、通信工具、视频、自媒体也大大方便了调研者对调研点和对象基本情况的了解。对于有些问题,别人的成果可能已经相当丰富,就没有必要重复调研一遍。在充分研究文献和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确定的调研问题可以使自己的调研更有新意,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例如,调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分析一些权威的新闻报道或高质量的二手数据,如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来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可能原因。

除了参阅相关文献资料,还有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需要提前准备,联系确认调研点、调研对象、地方接待机构和人员、交通住宿等具体问题。这部分行政工作往往需要指定至少一名工作人员来完成。因此,大规模的社会调研都需要统筹规划、团队作业、合理分工,才能很好地完成。

(4)开展实地调研

在这个过程中,调研者需要使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各种方法观察和接触调研对象,收集有关调研对象的数据、行为、态度、观念和想法的具体信息。如果可能,适当采集调研对象的一些视频、音频资料以备调研结束后的回忆整理。

实地调研是整个调研过程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调研者需要每天总结整理调研资料,比对调研计划的进程,思考获得的资料是否能够回答调研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有必要适当调整调研计划,包括缩小或扩展调研的问题,增补调研对象。为了获得更真实的社会事实或发现社会问题,调研者可以在原来安排的调研基础上适当增加随机调研的部分,到街头进行随机访谈,可以通过坐出租车、到商场等场所随机访谈一些城镇居民或流动人口,向他们了解当地的民生状况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这种调研不失为一种对正式调研计划的有益补充,也能从侧面印证从正式渠道调研而获得的一些信息。对于调研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调研者应尽量通过在调研点的便利条件获得澄清和信息补充。在调研过程中,调研者也要遵守研究的伦理规范,保护调研对象的隐私,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和出行安全。

(5)整理和分析资料

在数字化时代,有不少工具可以帮助转录、整理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提取文本资料的主题、录入数据、识别错误数据等。在整理资料和分析数据变得越来越专业的情况下,调研者可以通过第三方处理分析数据的专业公司或研究机构来协助完成数据处理和资料分析的工作。同时,这个阶段也需要更多地阅读相关文献,来帮助理解和分析资料展现的内容及数据分析的结果。

(6)撰写调研报告

不同类型的调研服务于不同的调研目标,在完成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核心任务之外,一般都是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呈现给上级领导或同行。

政府类调研报告基本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来整理和撰写。首先,是什么主要呈现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例如,通过调研了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分布、年级分布、学习状况、家庭背景等,以把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总结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探讨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造成某现象的原因。最后是怎么办,即根据调研分析和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例如,在分析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后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成绩、情感及社交难题,提供大学生应对生活困难的资源等。

调研报告完成之后,可以通过上报给政府相关部门、召开专家研讨会、邀请媒体等渠道对外发布,呈现实地调研的核心发现和对政府、行业或学术界的启发和贡献。

图1-1 学术类调研的基本流程示例

图1-1是笔者主持的正在执行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促进劳动力返乡创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这个调研计划和执行路线图就几乎呈现了整个学术研究和学术类调研的全过程。从学术研究的调研计划来看,整个研究计划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分析路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的展现。研究方法整合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基于文献资料的对国内外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国内外横向、纵向历史比较研究;第二,对政府、返乡创业企业负责人的访谈;第三,对个别典型返乡创业案例的参与式观察。定量研究包括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查、现有返乡创业相关数据库分析、政府部门官网和新闻报道文本的大数据分析等。由于这个研究涉及的议题比较大,因此整个研究细分为几个子课题来进行,如新时代劳动力创业的历史比较研究、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动力机制研究、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的模式和难点研究、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影响和绩效评价研究等。最后,整个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政策专报、学术论文和专著、学术会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