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大典研究(总第3~4辑)
- 刘平清主编
- 13字
- 2024-04-09 16:22:59
广州大典研究总第3辑:特稿
推进岭南文化的深入研究
陈建华
《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岭南文化由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吸纳海外文化融合而成,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晋代葛洪,唐代张九龄、六祖慧能到明代陈白沙、湛若水,岭南人文逐渐兴盛。明清以来,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大放光芒,岭南大地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人物,诞生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著作。岭南古代刻书肇始于宋元时期。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广东提学副使张邦翼首次对岭南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编纂出版了《岭南文献》,虽有许多不足,但筚路蓝缕,难能可贵。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条件,21世纪初我们适时启动了《广州大典》的编纂工作,对广府地区的存世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摸排和整理。
保护和研究本民族、本地区流传下来的文献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地方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文献和文化的保护、整理和研究也是保护研究中华民族文献和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广州大典》的编纂引起了全国同行的瞩目。全国各地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保护与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在这一过程中,广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整理和保护是基础,是为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文献支持。《广州大典》即将付诸梨枣之时,广州设立了面向全国学者的“《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课题和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自2013年到2018年批准立项的课题,合计有241项,其中重点课题42项、一般课题151项、博士学位论文项目40项,委托课题8项。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文化和广州历史文化的研究。
今年10月,我们召开了“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今天,省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再次共聚一堂,聚焦“岭南三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对推动岭南文化的研究走向纵深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唐代“岭南诗祖”张九龄起,岭南诗歌经过唐、宋、元、明近千年的孕育发展,到明末清初终于走上高峰。这一时期的广州地区诗人辈出,产生了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诗人有二十多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在明末清初诗坛上皆为一流大家,“岭南三大家”代表了岭南文学和广州府地方文学的最高成就。这一时期是历史上岭南文学最繁荣、成就最大的时期,在岭南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近代岭南诗人冼得霖《题屈翁山年谱》诗云“三百年间粤派开,上追太白汝奇才”,认为清代三百年粤中诗派,由屈大均开其先河。屈大均不但诗词为清代一流大家,而且在经学、历史学、方志学和地方文献整理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他的《广东新语》更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研究岭南文化的必读之书。《翁山诗外》,外其诗而诗词广为传诵;《翁山易外》,外其易而易解精辟。“岭南三大家”中的屈大均和陈恭尹文品、人品堪称典范,正所谓外其名而名扬,外其身而身存。高山仰止,世人师表。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底蕴是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广州是其中心。“岭南三大家”的著述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一座宝库。我们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就是要为专家学者们搭建一个研究交流的平台,聆听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希望大家深入研究、挖掘“岭南三大家”作品的思想、艺术和文化意义,传承岭南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为岭南文化、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为陈建华同志2018年12月2日在“岭南三大家与岭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