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典研究总第3辑:卷首语

顺治三年丙戌(1646)十二月清军破广州,天下版籍几尽归清。陈邦彦、陈子壮和张家玉等岭南士人,于日落虞泉之时,犹效鲁阳挥戈。据瓯骆一隅,虽难以回天,却改写了清军征服岭南的历史。受其遗风鼓荡,岭海之间数十年士风直雄,以“岭南三大家”为代表的大批诗人应运而生。

明清鼎革时期那段撕心裂肺的痛楚早已被时间淡忘,血泪和墨写成的那段殷红的历史也早经蠹鱼反复浏览,被刻意销毁淹灭的诗人,数百年之后仍然是辉耀文坛的巨星。龚自珍如此评价屈大均:“奇士不可杀,杀之成天神;奇文不可读,读之伤天民。”

1996年12月10~12日,在屈大均的故乡番禺,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曾主持召开“屈大均国际学术研讨会”。二十多年过去了,有关“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研究相对于其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同时,这一研究发展到现在,似乎也逐渐走到了一个特殊的节点上。急需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一次盘点,思考如何拓展未来的研究。2018年12月1~2日在广州召开的“岭南三大家与岭南文化”学术研讨会,正好因应了这一需要。这也是第一次以“岭南三大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广州大典研究》第三辑为“岭南三大家”研究专辑,所收录的论文主要是从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中挑选出来的。这16篇文章分为“思想研究”“作品研究”“文献整理与研究”“影响及事迹研究”“综合研究”“学术动态”六个栏目。

“思想研究”栏目为本辑的一大亮点,共有3篇文章。一为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权教授的《“僧其貌”而不“僧其心”——论屈大均的失路逃禅与归儒辟佛》,一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左鹏军教授的《屈大均的广东情结与遗民情怀》,一为中山大学李杰博士后的《屈大均的“遗民时间”》。这三篇都是非常有分量的文章,本辑“学术动态”栏目中《“岭南三大家与岭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以下简称《会议综述》)一文已有介绍,兹不赘述。杨权教授和左鹏军教授长期从事岭南文学和文献研究,“岭南三大家”也是两位教授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其文章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论点的提炼,都能见出其炉锤功力。

“作品研究”栏目共有两篇文章,分别是黄鸣教授的《〈广东新语〉与明清之际广东的自然及人文地理》和孙恩乐教授的《屈大均〈广东新语〉与岭南服饰》。

“文献整理与研究”栏目是本辑的“重头戏”,共有六篇文章。罗志欢教授与弟子廖粤的《“岭南三大家”诗文评辑录·合论》《“岭南三大家”研究论著索引(1936~2018)》和陈鸿钧教授的《广州考古所藏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撰东皋武庙钟鼎铭文拓本纪略》三篇文章在本辑“学术动态”栏目下的《会议综述》中已有介绍,兹不赘述。罗志欢教授长期从事岭南文献研究,之于岭南文献就如家藏珍玩。罗教授正在写作的“岭南三大家的研究资料集”对相关的研究将大有助益。何淑苹博士和林宏达教授合撰的《台湾七十年来屈大均研究论著目录(1949~2018)》把1949年之后至今台湾地区所有关于屈大均的研究文章和论著网罗殆尽。为了使文章尽可能地完善,除夕之时两位作者还在搜集相关资料,唯恐有所遗漏,其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敬佩!两位台湾学者以其地利之便为大陆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董就雄教授的《梁佩兰佚作考》对目前学界所辑全部梁佩兰佚作进行了全面的审视考查,考证出其中廿四篇(联)并非梁氏作品,并指出其前学界实得梁氏佚诗二十首,五言联句三首,佚词三首,佚文廿九篇,佚联三副,诗评五条,存目诗两首,存目文两篇。同时该文又新辑梁氏佚作七篇,并对诸佚作做了系年列表。该文是目前关于梁氏佚作最完整、最权威的一篇重量级作品。笔者的《冒广生撰〈屈翁山杂剧〉考述》对民国油印本《屈翁山杂剧》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作者进行了考证。此杂剧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都有收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题签于著者一项题为“屈大均撰”。此册杂剧包括四种,以序分别为《屈翁山杂剧》《云亸娘杂剧》《廿五弦杂剧》《郑妥娘杂剧》,书后附散曲三套。封面及书内均未题撰者。经考证,《屈翁山杂剧》为冒广生所著,后经修改收入《疚斋杂剧》当中。

“影响及事迹研究”栏目收录的两篇文章分别为宋健先生的《王煐与屈大均交游考述》和梁基永博士的《梁佩兰陈恭尹两先生墓重修纪事》。“综合研究”收录的两篇文章,分别为程大立教授的《岭南三大家与桐城派》和李君明教授的《岭南三大家年表简编》。此外,《“岭南三大家与岭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对2018年12月1~2日在广州召开的“岭南三大家与岭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情况和专家报告做了简要介绍。

研讨会结束于戊戌年底,本专辑的编辑定稿于己亥年初。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来到。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相信“岭南三大家”研究将会有一个崭新的开始。相关人员所付出的努力,在此后相关的研究中一定会兑现相应的成果。

王富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