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层能力
  • 晋早
  • 3384字
  • 2024-01-04 10:47:16

迷茫的产生与突破

我经常买书阅读,也经常参加各种课程学习,尤其是在创业之后。有一次我报了一个十万元的企业课程,有几个认识的老板得知之后,就发微信问我:“你为什么报那个课程?”

我知道,他们并不关心我报课的原因,只是想给自己找个参照。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我报名时没有丝毫犹豫,我很清楚自己不是冲动,因为交费后第二天我没后悔,第三天也没后悔。我回复他们说:“我有两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所以没有一点犹豫。”

为什么很多人做选择的时候很困难、很迷茫?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一、迷茫产生的原因

1.外部认知不到位

外部认知不到位,也就是信息源不够。一个人获取信息不够充分时,做选择肯定是有困难的。就像你母亲为你看中了一门亲事,回家问你:“有一个姑娘,挺好的,你答不答应?”你说看看照片吧,她说没有;你说见见面吧,她说人在国外。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决定。因为你不知道“三观”是否一致、性格是否相符,甚至连长相都没有确切印象。这就是信息不够充分。

这与你为老板推荐人才一样,你说,某个人很厉害,给他百万年薪把他挖过来。大部分老板都不会立即答应,因为他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心中没底儿——你推荐的人怎么个厉害法,值不值这个价?

2.自我认知不到位

产生迷茫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我认知不到位。自我认知清晰的人,迷茫就少得多,做选择也更容易一些。

什么是自我认知?它表现在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对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等特质的认知,主要表现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向何处去”等几个问题。

很多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他们搞不清楚这些问题:我想要什么、我有什么,我适合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

很多都亲历过这样一幕场景:一个人穿了一件好看的衣服,被很多人夸赞漂亮显气质。于是,另一个人买了同款的衣服,得到的反馈却是又土又丑。

其实,身边类似的事情很常见。原因很简单,许多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甚至包括自己的体型、肤色、气质,吃穿住行、言谈举止都要盲目模仿他人,难免画虎成猫,更别说人生方向的选择了,可见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我们专门开设“冰底学堂”这个品牌,就是要做底层能力的教育提升。

十多年来,很多学生咨询我们的课程,上午接触,下午就报名了。我问为什么,答案基本都是“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我特别需要学习你们的财商课,对我有帮助。”“你们的商业思维课,正是我缺乏的东西。”“你们的情商课,我感到自己很需要。”当然,也有很多人会纠结几天或几个月,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一般来说,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出手都很果断。

当年,蔡崇信放弃德国投资公司70万美元年薪的职位,回国加入马云团队,拿着500元的月薪,蜗居在马云家里办公。这绝不是他冲动,而是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仔细研究过历届央视广告“标王”,那些动辄花费几千万几个亿打广告、甚至把全年利润都投入央视广告的人,也都不是出于冲动和妄想,更不是无知,而是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前些年,大家经常看到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融资“烧钱”,不是打广告就是搞补贴,有的一个月少则烧掉几千万,多则烧掉几个亿。做小生意的人一看,哇,不得了,简直无法想象。现在看来,也没啥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知道互联网的竞争路径,尤其清楚自己要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

越知道自己要什么,认知接近本质,选择和判断就会越干脆利落,行动也就会越全力以赴。

对于巴菲特的午餐拍卖,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仅仅是跟巴菲特吃一顿饭,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几千万竞买资格?也许他们就是为了巴菲特的一句话,知道花这个钱多么值得。你没看错,几千万就是为了一句话。

一句话?没错,他们想要的那句话或那个认知。

我现在花钱上课,有时候也是为了“买”一句话。

当然,一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别说花三千万去吃一顿饭,就算花三千块去吃顿饭,都觉得亏大了。这是认知层次的差距,不是财富多寡的差距。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是一种自我认知。

二、招人用人要看自我认知

创业十多年,我发现那些跟得非常紧密的团队伙伴,都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而那些纠结犹豫的人,大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就像红军长征,思想清楚、信仰坚定的人,每天只有一个目标:往前走、跟着走。而那些信仰不够坚定的人,根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打。这样的人遇到生命危险或艰难时刻,不会有什么战斗力,也免不了开小差。

所以,我现在只招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进入公司,包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方式、想达成什么事业目标、想要什么团队氛围、想学习什么本领,等等。

自我认知才是本质,选择只是自我认知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婚恋也要看自我认知

迷茫的表现形式千千万万,迷茫的本质只有一条:自我认知不清。

比如婚恋,很多人选择对象,着眼点是外在因素:外貌气质、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学历职业等,性格脾气可能还在其次,父母催婚也会成为动因。

这样做貌似也没什么错。外在因素的分析属于外在认知,而正确的决定,往往源于外在认知和内在认知的有机结合。

什么是内在认知?我是什么人,我需要什么人,我适合什么人,我不适合什么人,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甚至还有我要不要结婚……

我觉得,一个人更应该花时间想一想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跟什么性格比较搭;我是什么样的“三观”,跟对方的“三观”是否合得来;我是什么样的审美或消费观念,对方能不能接受;我的品位、气质、能力、财富,适合匹配什么人?撇开社会眼光和父母催促的因素,我真的需要现在结婚吗?……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自我认知。

为什么很多人走到一起后会动辄吵架,直至分手、离婚?也许他们当初太关注外在因素了,以至于忽略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更别说对方了。

他们通常是在结婚之后才开始真正认识对方、认识自己,才发现“我不适合你”、“我想要的不是这种生活”……

当然,更多的人是到了结婚年龄,按照人生程序稀里糊涂地就走到了一起,根本没有想过自我认知的问题。因此,现代人的婚姻情感才会存在这么多问题。

四、选择困难症怎么来的?

都说人生就是做选择,为什么有些人会缺乏选择能力?

高考填志愿,参考别人。

大学选专业,参考别人。

考研决定,跟风从众。

结婚决定:“别人都结了。”

创业决定:“好多人都发财了。”

考公务员:“稳定,有面子。”

当老师:“假期多。”

你看,这就是很多人的决策模式,都是基于外在因素,而非内在因素,最终发现都是错误的选择和判断。

研究底层能力后我更坚定地认为,正确的选择更多取决于内在,而不是外在。

外在因素即“它是什么、人们怎么看它、有什么好处和吸引力”,内在因素即“我是什么、我想要什么、我适合什么”。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本身搞清楚了,对外面世界才会看得通透。

十多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在封面上放了这样一句话:“认识了你自己,就认清了整个世界。”

可以说,对自己内在需求很清楚的人,对外面世界也看得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对象,就能一眼看出对方适不适合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就不会反复比较各种外在因素;知道自己需要提高什么能力,就能判断课程适不适合自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衣服,不用试穿就能做出选择……

而自我认知模糊的人,看世界也会很模糊,表现为纠结、犹豫、徘徊,最后还是避免不了判断错误。

五、自我认知的力量

自我认知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也是一辈子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在一次一次的经历中、在一次一次的反省中,逐渐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随着自我认知的深入,你会逐渐感受到它的力量,不仅对你自己,对这个世界也会看得更清楚。我现在从事公司经营、项目决策,基本没有太多困惑,凡事基本都能想得通,也能找到答案。譬如,如果你告诉我某个行业很赚钱,我不一定会为这个外在因素所触动,我考虑的是“它适不适合我”这个内在因素。如果你告诉我公务员很稳定、教师假期多,我也可能不为所动,这并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这是从自我认知的角度做出的判断。

自我认知是很艰难的。首先,它需要经历;其次,它需要反省。最可悲的是,很多人连自我认知这个概念都没有。你对他说“你认知不清”,他会反过来怼你一句:“我自己还不了解我自己吗?”

正是因为自我认知的艰难性,以及它的决定性与重要性,2500多年前苏格拉底的箴言“认识你自己”(Knowthyself)才会流传至今,影响了全人类。

自我认知就是一种底层能力,后天培养的各种技能或能力,几乎都要在自我认知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