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文质相依从李杜 君家景象总葱茏

王即之

才高八斗气如虹,女史随诗乃素衷。

文质相依从李杜,君家景象总葱茏。

之所以用“文质相依从李杜,君家景象总葱茏”这两句话来作为本文的题目,是因为这两句话既把“文君”二字镶嵌了进去,也把她诗词兼有李白一类的豪放旷达、杜甫一类的沉郁顿挫之特质也点了出来。遵循一直以来的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先到后、由早到晚的顺序来排序,我们来看看文君绝句,律诗和词:

五绝·情悟

其一

皆言情最美,情也诡谲多。纵是千般苦,谁人不入魔。

其二

千年寻一爱,携手读春秋。冷暖平常事,浮云不必求。

其三

未曾深夜哭,何以懂人生。独对空山月,清风能解酲。

不难看出“情语”二字题目及其内容是奔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宣泄而来的:其第一首写人们大都认为爱情是最美好的了,但其变化多端,从朝云暮雨到情断恩绝也是常有的事情。尽管这样,人们还是乐此不疲、着了魔似的追逐爱情。感觉这句“谁人不入魔”是在写别人,好像也是在写作者自己乃至更多的人。而且从其第二首诗中似乎可以得到佐证:“千年寻一爱,携手读春秋。”这两句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诗句,真切而明亮,练达而凄美,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温馨的生活画面:男女二人千年等一回地迎来了夫妻恩爱、携手并肩、共读春秋、共欢年月的理想生活。在此基础上三四句收缩了一些,说在日常生活中即使男女二人有一些磕磕绊绊也是正常的,不必逃离红尘、入佛入道、追逐清冷的悠悠白云。第三首开头二句“未曾深夜哭,何以懂人生”,虽然看似横空取势,信手拈来,却大有格言哲理之意味,果断地从爱情的甜蜜中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兀自就低落了下来,很具悲壮色彩;结尾二句“独对空山月,清风能解酲”,在低落情绪的基础上,借有情而无价的明月清风,向理性过度而来。一个“酲”字,把醉后神志不清、彷徨迷茫、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状况写得形象而生动,但很快就被清风化解了。全诗指事造形,穷情写意,词彩华茂,情兼雅怨,实为高手妙笔也。一如先贤钟嵘在《诗品序》中所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让我们乘坚趋良,顺流而下,再来欣赏她的五律吧!

五律•观《人民的名义》恨官仓之老鼠(为《谈事说理》专题讲座题):

细尾能攀险,贪心赛虎猖。穿墉非远虑,盗食为余藏。

不惧城楼毁,何怜家国亡。做官无正气,参此自思量。

首联她将贪官污吏比作老鼠,老鼠以自己细而长的尾巴铤而走险,多吃多占,其贪心赛过老虎的猖獗。这个主题虽然很枯燥,但作者却用很具文采的句子为之,使得全诗富有诗意和美感。其颔联以工稳的对仗继续揭露贪官的目光短视、贪得无厌。颈联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只顾眼前利益,从来就不考虑城楼损毁、国破家亡。尾联显然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以教育现在的贪官们——“做官无正气,参此自思量”。也就是说贪官污吏们,你们要各自思量,悬崖勒马,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呀!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从以上五言诗一绝一律中不难看出文君女士在律绝方面功力之深了!前以意胜,后以境胜,虽然不是景色幽微的山水自然之境界,却也是贪官污吏的腐败之境况,皆张意驰思,深得其情,神之于心。

再来看她的七言律绝吧!七言律绝的兴起,晚于五言律绝。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在此期间杜甫全面开辟了七言律绝的境界,无论是时事政论、身世怀抱,还是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使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先贤精神的引领下,在时代风气的助推下,文君女士所作的其类七言律绝也不在少数,此选其吾爱者而赏之:

七绝·乡情

沧海迢遥虚若谷,江山无限更生情。帝乡总挂东坡月,湿我衣衫是鹿鸣。

应该说她的这首《七绝•乡情》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是在抒写作者久客思乡之情致。细加读之,一种豪迈奔放、飘逸若仙、含思宛转、清奇风雅之美扑面而来。不难看出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挥之不去的乡情感受,通过“沧海迢遥、江山无限、帝乡、东坡月”这些神奇的句子,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不言而喻,每个远离家乡的游子,都有浓浓的思乡之情,作为安徽马鞍山和县姥桥人而在北京发展的文君女士当然也不例外。这首诗中的“帝乡总挂东坡月,湿我衣衫是鹿鸣”二句,调皮而又生动,是景语也是情语。她把无形的、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有形的、具体的东坡月结合起来,这就使无形的乡情跃然纸上了。从一般意义来讲,诗家在掌握了押韵、对仗、平仄等技的层面的知识之后,就会在谋篇、布局、意境等道的层面考虑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脱离千人一面、机械僵化之窠臼。那么文君女士这首七绝意境方面如此美好,技法层面又怎么样呢?细加考虑这首七绝和本文所引用她的全部诗词作品,其押韵、平仄、对仗情况,皆循规入矩、未越雷池一步,所有作品都以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而为之。先贤和时贤普遍认为,诗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要写好一首诗,则需要掌握约定俗成的、业界公认的诗的技法,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来完成之。本着这样的认知再来读文君女士的另一首诗:

七律·太行山

漳河常涨多情水,为恋巍峨漫紫烟。绕壁翻寒八百里,登崖点黛九重天。

神丁破雾鹤难舞,雄甲惊魂人可怜。谁记红尘些许事,流连此境欲成仙。

万事开头难,写诗也不例外。而开头的方法是林林总总、多种多样的,每个人会根据自己写诗时的心情、语境来决定以什么形式开头。考虑先贤诗的开头形式,此种“写景式”最为多见,因为这种形式可以随作者的心绪而营造一种或阔达,或深远,或清新,或缠绵……的意境。例如南朝•齐•谢朓,《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就是以大江日夜东流不息之景,在阔达的意境中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悲愁情绪。再如南唐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的开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看起来是在写景,景外之意却是在写妻子对丈夫波澜起伏的思念之情。那么在这首七律中,文君女士的开头即首联“漳河常涨多情水,为恋巍峨漫紫烟”,应该说就是以“写景式”开头的。因为诗题是太行山,所以她就顺理成章地描写和太行山相濡以沫的漳河水的汹涌澎湃,她很调皮地谓之“常涨多情水”。进而她又用拟人的手法写漳河水情意绵绵,深深地眷恋着巍峨的太行山——“为恋巍峨漫紫烟”,其生动而又悠远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难以自拔。其中“漫紫烟”的景致不由使我想到了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的佳句。“漫”字在此特有画面感,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和紫气东来的画面似乎也丝丝入扣。同时也为颈联的出现做好了准备。颈联则由漳河水转移到太行山了——“神丁破雾鹤难舞,雄甲惊魂人可怜”。在古文中,神丁乃天神的使者;雄甲则乃出类拔萃者。在这里,诗人以神丁破雾、雄甲惊魂来形容太行山的巍峨险峻、高不可攀已经到了“鹤难舞、人可怜”的地步,实乃不期而至的精彩之笔。接下来就该到尾联结句了,所谓结句也就是“起承转合”的“合”,关于此,先贤多有名训。比如元代“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就曾说过:“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君女士巧妙地用“谁记红尘些许事,流连此境欲成仙”来“缴前联之意”,把前三联紧密地统领起来,演出了一幕完美的大结局。

在诗词界,人们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所以词人必须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遵循严格的格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洋溢的热情和丰润的意象色彩来体现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可能是女性特质所决定的吧,在词的学习创作方面,文君女士致力尤勤。此承前文体例以赏之:

行香子·新春

绿柳垂屏,紫燕登场。有莺声隔水悠扬。销魂蝶舞,夺目风光,看桃花红,梨花白,杏花香。痴迷如故,多情似我,更情怀拥抱春阳。诗中有梦,梦里无央。赋清波澈,玉兰洁,碧云长。

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轻快的格调,描绘了初春的自然风光,写景朴实自然,抒情生动清新,远离宋词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之窠臼,虽显异类,更觉可赞!词的上片表现的是自然声色景致,如“绿柳垂屏,紫燕登场。有莺声隔水悠扬。销魂蝶舞,夺目风光”等句子极具画面感;下片则笔锋一转,从写景变成写人,写自己对诗“痴迷如故,多情似我”,以诗来“更情怀拥抱春阳”,以至于到了“诗中有梦,梦里无央”的地步。最后以“赋清波澈,玉兰洁,碧云长”收束,很具美感。总而言之,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语意工妙,含思宛转,相互辉映,和谐统一。全词心绪明媚,意兴盎然,情真而语切,意深而言婉。通过写景、状物、抒怀,围绕词人漫游新春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叠出,始终洋溢着一种与春俱来的快意与舒畅,使读者在这种美感中流连忘返,久久难以忘怀,真乃清奇飘逸之才也。

前文说过,文君女士在诗词之余,也倾情于水墨丹青。虽然她的绘画作品和她即将出的这三本书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和写这本书的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她的水墨实践对于她的诗词写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促成作用。从她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的句法清古,诗笔老妙,语带烟霞,情采芬芳。然则她的水墨山水、花鸟却我行我素,无色无香,这可能是两者文化艺术的区别所在,或是她在二者艺术实践中的差异所在吧。可以肯定地说,她的绘画乃其诗词之余波耳。毕竟诗词再好,诗词创作的过程再滋润,也总是会有审美疲劳的,那么解除审美疲劳的最好路径就是转向另外一个艺术门类如绘画等来“另觅新欢”了。我想,文君女士能取得诗词、水墨画方面的几重成就,大概也是这样合理地调节诗词、绘画之研习时间与创作实践的吧!

文君女士作为女流之辈,本应追慕“赤橙黄绿青蓝紫”,而她却“不爱红装爱武装”,远离花花绿绿,靠近黑黑白白,出人意料地选定水墨画作为自己画画的主攻方向,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孤傲形象、诗书画兼修互融的高阔视野值得肯定!的确,她的路子是正确的,果实是丰硕的。读了她十余幅水墨山水和花鸟画,觉其笔法线条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皆能灵活运用;皴、擦、点、染、泼墨、破墨皆能熟练操作;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皆能合理搭配。从而创作出一幅幅近处写实、远处抽象、墨色微妙、意境丰富的水墨作品,真的是别有一番韵味——“墨韵”。对于这样一位出色的才女,实在是不可小觑的。

2021年5月22日于长安

王即之,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国学院研究员、执行院长,西北大学中国西部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第七届常务理事),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望贤书学会理事,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人民书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研究方向:儒学、诗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