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读】

朱熹认为,这一章是《大学》的经文,是曾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话;后面的十章为传文,即对经文进行解释的文字,是由曾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曾子的思想。本章主要阐述了“大学之道”的主要内容,即“大学”的基本原则或宗旨,具体内容,主要是“三纲领”和“八条目”。所谓的“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这三条基本纲领,体现了儒家“德治”、“仁政”的政治路线和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直接要求。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体现了儒家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顺序。“八条目”中,“修身”处于中心的地位,被视为“大学之道”的根本。这是因为,“大学”是用来培养君子,即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的;对于君子来说,“正人先正己”,只有先修养好自身的品性,才能够“以德服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格物”到“修身”,是提高自身德性的过程,在儒家被称为“内圣”;从“修身”到“平天下”,是将自身的德性修养运用于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国家、社会走向安宁稳定的过程,在儒家被称为“外王”。从“内圣”到“外王”,修身是一个关节点,因此,《大学》的作者认为,在追求“大学之道”的过程中,修身是根本;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完成“大学”的目标,实现“大学”的宗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①大学:朱熹曰:“大,旧音泰,今读如字。”“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章句》,下引该著,不再注出。)《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②明明德:前一“明”为动词,意为“使……明”。明德,即光明之德,美德。朱熹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③亲民:即“新民”。朱熹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即使人革旧布新。④止于至善:止,到……程度才停止。朱熹曰:“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儒家指人的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⑤止:这里作名词,指所要达到的地方,即至善之境。 ⑥定:定向,志向。 ⑦静:安静,不浮躁。朱熹曰:“静,谓心不妄动。” ⑧安:安稳,安心。朱熹曰:“安,谓所处而安。” ⑨本末:树木的下部与上部,引申为主次,先后。 ⑩齐:整顿,整理,整治。 ⑪致其知:关于什么是“致知”,儒家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汉代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代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今从朱说。 ⑫格物:推究事物之理。朱熹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⑬庶人:先秦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后泛指平民,百姓。 ⑭壹是:一概,一律。朱熹曰:“壹是,一切也。”壹,皆,一概,一律。 ⑮否:没有,不可能。 ⑯厚、薄:指重视、忽视,充实、薄弱。

【译文】

大学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人的美德,在于使人革旧布新,在于追求完美境界。知道追求的境界然后才能有志向,有了志向然后才能不浮躁,不浮躁然后才能心安定,心安定然后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领悟。事物都有根本和细节,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知道轻重缓急,就离领悟到大学的上述根本原则很接近了。古代那些想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人,首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的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实;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实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认识明确,使自己的认识明确的方法就是穷究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事物的道理推究明白了,然后认识才能明确;认识明确了,然后意念才能真实;意念真实了,然后内心才能端正;内心端正了,然后品德才能提高;品德提高了,然后家族才能和谐;家族和谐了,然后国家才能稳定;国家稳定了,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到普通老百姓,一律都以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作为根本的东西如果被破坏了而细枝末节的东西却还很有条理,这样的事情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就如同被重视的东西却薄弱起来,被忽视的东西却充实起来一样,这种事情是从来都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