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殷福生)读高中时翻译的《逻辑基本》,初版于1937年,此为1948年正中书局版
少年殷海光爱与人辩论,逻辑可让他辩赢,他便喜欢上逻辑。1936年,16岁的殷海光读过金岳霖所著清华大学逻辑学教材后,产生了和这位教授“讨论”一番的想法,毫不犹豫地给金教授写了一封信。时已名满天下的金教授对这位莽撞、好斗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欣赏不已并立刻回了信。信中,金岳霖告诉他,有哪些书,可以寄来借给他读。金岳霖的做法,对少年殷海光的激励作用非常大,在这之后不久,不到17岁的高中生殷海光便以一己之力翻译了查普曼(Chapman)、亨利(Henle)合著的厚达四百多页的《逻辑基本》。
青年金岳霖
高中结束,殷海光想进京求学,但家境困难无法承担。他又一次致信金岳霖,直接请求帮助。他不合世俗的天真直率,幸而遇到金岳霖的善意回应。金岳霖让他来清华大学读书,并负责他的生活费用。殷海光与金岳霖性情大为不同:金岳霖性情温和敦厚,而殷海光却是盛气凌人,说话喜欢用“我认为一定如何”之类的语气,然而这并不影响两人的师生情谊,在宽容如海的哲学大师金岳霖点拨下,殷海光的才华被迅速激发,茁壮成长,最终成为那个时代又一位现象级的大师。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北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紧急疏散,金岳霖拿出50元作为殷海光回家的路费。一年后,金岳霖和殷海光重聚在西南联大。在一个静寂的黄昏,师徒二人一起散步,“那时种种宣传正闹得响”。殷海光问老师:“究竟哪一派才是真理?”金岳霖答:“凡属所谓‘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的人的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殷海光又问:“什么才是比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呢?”金岳霖又说:“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东西……比如说,休谟、康德、罗素等人的思想。”
1966年,殷海光生前最后一次对青年演讲——人生之意义
金岳霖的话对殷海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之后的生涯里,殷海光“一直以做这一类型(休谟、康德、罗素)的思想工作者自勉”。在说到金岳霖对自己的影响时,殷海光说:“我突然碰到业师金岳霖先生。真像浓雾里看见太阳!……昆明七年的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吸,现在回想起来实在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
(由于年代久远,后三张原图均为模糊黑白照,彩色复原效果经由AI技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