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公元前297年之东周列国(二)

公元前287年,齐国出兵伐宋,秦国对此表示了同意。

齐国顺利地灭掉了宋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

“於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温。”

宋国的灭亡,标志着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从灭亡小国进入到灭亡中等国家的程度,

这对整个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齐湣王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系列行动,

尤其是决定灭宋,已经为他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他的骄傲和狂妄,以及对权力的追求,

最终导致了齐国的衰落和他个人的悲惨结局。

公元前284年,燕赵秦韩魏五国合纵,共同伐齐。

出乎人意料的是,在这个合纵联盟中的主导者,

居然并不是领土威胁最大的三晋,而是曾经经历内乱又复国的燕国。

燕昭王姬职在齐国“帮助”燕国,趁燕国内乱攻进了燕国国都,

杀死了权臣子之之后,即位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境地。

他内心满怀着对齐国趁人之危的仇恨,但是却受困于燕国的羸弱国力而壮志难酬。

为此,他决心要招揽天下人才。

燕昭王在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

於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这样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卧薪尝胆,燕国国力日渐复苏,士卒也一心求战。

又遇到了齐国灭宋,诸国恐惧的国际形势。

此时无论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了燕国一边,

燕国于是在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联合了秦国和三晋,建立五国合纵,拜乐毅为上将军,出兵伐齐。

齐湣王统治下的齐国,在领土扩大的巅峰时期,确实手握一些优势。

然而,这些优势并没有持续太久。

首先,从经济和军事上看,齐湣王的扩张政策实际上是在虚耗国力。

他多方用兵,虽然扩展了齐国的势力范围,但《战国策·燕策》指出,

这种政策导致齐国“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

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

说明经济和军事的两张好牌已经不再好用。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齐湣王的好大喜功和刚愎自用导致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纷纷离开齐国。

《盐铁论·论儒》记载:“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这表明,没有了人才,齐国的膨胀成为了一个泡沫,文化这张牌也被齐湣王丢弃。

再者,齐国的功臣孟尝君田文,也因为齐湣王的猜忌而远走他乡。

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杀害忠良,逼走贤臣,

这些行为在历史上往往是国家灭亡的前兆。

公元前284年,燕赵秦韩魏五国合纵,共同伐齐。

燕国,这个曾经经历内乱又复国的国家,在燕昭王姬职的领导下,成为了合纵联盟中的主导者。

燕昭王即位时,国力羸弱,但他决心招揽天下人才,

如《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述:“燕昭王於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他招揽了乐毅等人才,经过二十多年的卧薪尝胆,燕国国力日渐复苏。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评价当时的形势:“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这表明齐湣王的野心和行为已经引起了各国的恐慌和反感。

面对五国联军的进攻,齐湣王派出大将触子率领齐国的精锐部队在济上(今山东省济宁市)迎战。

联军虽然来势汹汹,但齐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弱,本可以持久对抗,寻找战机。

然而,齐湣王的急躁和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战局的逆转。

《吕氏春秋·权勋》记载了齐湣王的决策失误。

他急切地希望一战而胜,向触子施压,威胁如果不出战就严厉惩处其家族。

触子在这种压力下,采取了一种自我牺牲的策略,在两军交锋之际突然下令撤退,

导致齐军误以为战败而溃散,五国联军乘胜追击,齐军大败,触子下落不明。

此战之后,除了燕国,其他四国相继撤军。

燕国继续深入齐国腹地,这迫使另一位齐国将领达子收拾残兵,准备继续抵抗。

在请求齐湣王赏赐士卒以鼓舞士气时,齐湣王却再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他不仅没有给予士兵奖励,反而怒斥达子,认为残兵败将不值得奖赏。

这导致了军心的进一步涣散,在随后与燕军的战斗中,齐军再次大败,达子战死。

齐湣王被迫出逃,齐国国都临淄被燕军攻陷。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了燕军的暴行: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

除了聊城、莒和即墨,齐国的领土几乎全部沦陷。

齐湣王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他一系列政治失误的累积结果。

他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迫害忠良,导致国家的内部矛盾加剧,失去了民心。

齐湣王在国都临淄被燕军攻陷后,首先逃往了卫国。

卫国国君对齐湣王表现出了极高的礼遇,不仅让出了自己的宫殿供他居住,

而且在言语上依旧表现出对齐湣王的尊敬,自称为臣。

这种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齐湣王受伤的心灵,但同时也助长了他的傲慢。

然而,齐湣王并没有因为卫国国君的礼遇而有所收敛,

反而又开始摆出王者的架势,对卫国的君臣指手画脚,颐指气使。

他的行为让卫国的君臣感到无法忍受,最终,卫国不得不请这位前“东帝”离开。

在卫国无法再待下去之后,齐湣王又先后前往邹国和鲁国寻求庇护。

但他在这两个地方也因为自己的傲慢态度而不被接纳。最终,他只能逃往齐国尚未被攻陷的莒城。

在莒城,齐湣王试图重整旗鼓,但此时楚国派遣的淖齿率军来到齐国,表面上是来援助齐国,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野心。

齐湣王在绝望中将淖齿视为救星,任命他为相邦,却没有意识到这实际上是引狼入室。

淖齿最终背叛了齐湣王,将他杀害,从而结束了这位昔日“东帝”的一生。

齐湣王的流亡和最终的死亡,标志着齐国从昔日的霸主地位跌落到被其他国家瓜分的悲惨境地。

他的傲慢和不识时务,成为了他个人悲剧和国家灾难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