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公元前297年之东周列国(一)

公元前297年,齐国齐湣王在位。

齐湣王,田地(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284年去世),姓妫,田氏,名地,

是战国时期田齐国的第六位君主,也是齐宣王的嗣子。

他继位后,引发了秦齐两国之间的激烈争霸。

他曾发动垂沙之战,重创楚国;

然而,在函谷关之战中,他不敌秦国,遭遇了失败。

他曾吞并了富饶的宋国,并自封为东帝。

他南下夺取了楚国的淮北地区,向西侵犯了三晋,甚至企图吞并周室,自称为天子。

在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破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池。

在这场灾难性的战争中,齐湣王被迫逃离都城,

最终在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害,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统治生涯。

公元前301年,齐国的天空被战争的阴霾笼罩。

那一年,齐宣王派遣匡章率领齐军,联合魏国的公孙喜和韩国的暴鸢,共同对楚国发动了攻击。

在泚水河畔的垂沙,齐军与楚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战场上,战鼓雷动,旌旗飘扬,士兵们的呐喊声震天动地。

最终,齐军以压倒性的优势大败楚军,楚将唐昧在混战中丧生。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不久之后,齐宣王田辟彊因病卧床,宫中弥漫着一种沉重的气氛。

侍从们轻手轻脚地在宫殿中穿梭,生怕惊扰了病榻上的君主。

齐宣王的脸色苍白,呼吸微弱,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和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无奈。

在那个寒冷的冬夜,齐宣王的呼吸逐渐变得微弱,直至停止。

宫中的烛光摇曳,映照着侍从们悲伤的脸庞。随着齐宣王的去世,整个齐国陷入了哀悼之中。

国丧期间,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对这位伟大君主的追忆与哀思之中。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的儿子田地继承了王位,是为齐湣王。

齐湣王继位时的齐国,已经经历了齐威王和齐宣王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的精心治理,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文化方面,都已经成为当时诸国中的佼佼者。

经济上,齐国的繁荣昌盛是无可争议的。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富庶: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齐国的繁荣景象,百姓生活富足,

商业兴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是国家实力的直接体现。

军事上,齐国的军队以攻城略地、扩充疆土而闻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燕国因王位禅让引发的内乱,

齐宣王抓住机会,派遣章子率领五都之兵,联合北地之众,

攻入燕国,迅速平定了内乱,杀死了子之,展现了齐军的强大战斗力。

齐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面临海,

拥有丰富的鱼盐资源,加之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多种经济并行发展。

姜子牙在齐国建立之初就采取了开放的经济政策,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特别是纺织业的兴盛,使得齐国成为了当时的经济中心之一。

文化上,稷下学宫作为学术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天下贤士的目光,成为百家争鸣的圣地。

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时期,到了齐宣王时,更是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对文学和游说之士极为赏识,

他招揽了邹衍、淳于髡、田骈等七十六位学者,赐予他们列第,

尊为上大夫,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政治议论。

这些学者来自不同的学派,包括道家、法家、儒家、阴阳家等,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了一种多元而活跃的学术氛围。

稷下学宫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场所,更是齐国的国家“智囊团”。

这些学者们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学识,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策略。

他们的讨论和研究成果,对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齐国,可谓是人才济济,资源丰富。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上,齐国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上,更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

稷下学宫的存在,就是齐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公元前298年,齐国孟尝君田文联合韩国和魏国,组成了三国联军,共同攻打秦国。

这场战争持续了数年,最终在公元前296年,联军攻破了函谷关,

这是秦国的重要防线,秦国被迫割地求和。

公元前294年,齐国内部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动荡。

贵族田甲等人策划了一起针对齐湣王的劫持事件,企图篡位。

这一阴谋最终失败,孟尝君因此事受到牵连,被齐湣王怀疑,不得不出逃他国。

公元前289年,齐国与赵国结成联盟,共同攻打韩国,军队直逼鲁关。

这是齐国在孟尝君出逃后,继续对外扩张的举措之一。

在这段历史时期,齐国经历了从强盛到动荡的过程。

孟尝君的出逃,田甲的劫持事件,以及与赵国的联盟攻韩,

都是这一时期齐国政治和军事活动的重要事件。

这些不仅影响了齐国的命运,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288年,秦国为了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自立为“西帝”,

并派遣魏冉前往齐国,向齐湣王致送“东帝”的称号,

这是秦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拉拢齐国,共同对抗其他国家的策略。

秦国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齐国的一种政治诱惑,同时也是对齐国实力的一种认可。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苏秦的弟弟苏代正在齐国,

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劝谏齐湣王,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天下立两帝,大王认为天下人是认为齐国地位高还是秦国地位高?”

当齐王回答“尊秦”时,苏代又问:

“您要是不称帝,天下人是爱戴齐国还是爱戴秦国?”

齐王回答说:“爱齐而憎秦。”

苏代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提醒齐湣王,称帝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不利于齐国的长远发展。

苏代的建议是,齐国不应该简单地追求帝号,而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增强国力。

他建议齐国可以吞并宋国来扩大自己的实力,

这样既可以避免与秦国的直接冲突,又可以增强齐国的地位。

齐湣王听从了苏代的建议,放弃了帝号,并开始筹划灭宋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