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 秦宣
- 2625字
- 2023-09-25 17:14:27
一、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争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进程中,邓小平当属实践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当属理论的开篇之作。因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争论,从邓小平时期已经开始。20世纪90年代,在研究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学术界曾围绕邓小平理论(曾叫“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问题展开过长时期的讨论,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一心一意搞建设”,因为邓小平再三强调,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是一心一意搞建设;我们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们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关键是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经济。另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道路,也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理论始终是围绕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展开的。相对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这一观点曾多次写入党的文献,但在邓小平之后的理论创新过程中,学术界对此观点提出过许多不同意见。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争论并未停止,学界的认识也颇不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
第一种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由是:其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的实践探索始终没有偏离这个主题,她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传播并生长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就是因为它能够解决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复兴的斗争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指导中国人民在奋斗中不断取得胜利;其三,只有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才能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党的十八大之后,尤其是当习近平同志提出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这种观点更加流行。但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问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重大的复合命题,几乎包含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有理论探讨的主题。虽然将此作为主题有利于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但容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过于宽泛,难以把握。
第二种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无疑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也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着力探索和解答的重大课题。但我们认为,现代化虽然可以作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视角,但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并不能完全凸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相反更容易凸显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必要性,因而不能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同时,由于现代化的主体性不清,容易脱离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和中国近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甚至有陷入全盘西化的危险。
第三种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其理由是:其一,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现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为主题,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只有以此为主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在逻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富民强即以解决现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其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注重发展问题,邓小平理论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更是关注发展问题尤其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围绕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路线、发展前提、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内容、发展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问题展开。以此为主题,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主线。但我们认为,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而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主题,因此不能单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第四种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理由是: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所有理论创新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但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所以,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并不能凸显这一理论的独立性,容易忽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第五种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创新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不占少数。我们认为,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从学理上分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容易犯同语反复的错误。
总之,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均有一定的道理,但每一种观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之所以出现上述分歧,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每个学者的学术背景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理解有所不同;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分阶段把握的重点不同,学术界曾先后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分别当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主题。因此,当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上述三大理论成果统一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似乎缺乏一个共同的理论主题,由此也有学者认为,把三大理论成果统一起来缺乏理论依据。也正因为如此,从学理上分析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