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从“名联旅行社”说起(代序)李玉明
- 山西旅游名胜楹联
- 郭华荣 王乃积 赵克诚编著
- 1497字
- 2023-08-25 16:26:54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由于十多年来致力于三晋文化研究,凡属其研究范围内的事,总喜欢探究一番。尤其是我被推为山西旅游协会会长后,适逢全省上下逐步地把旅游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抓,对作为三晋文化一部分的旅游文化,关注更加多了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太原市并州路,一个“山西名联旅行社”的大字横匾映入眼帘,便油然引起了我的一串畅想:旅行社名何其多,独有这个见新意。
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形式,可谓是项“国粹”。千百年来,上自宫殿皇帝,下至柴门百姓,逢年迎春,婚丧嫁娶,祈福避邪,谁个不钟情对联!它成了中国最普及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对联博大精深,但不神秘。只要把说的话上下句在立意境界上相对应,字数上工整地对仗,音韵上讲一下平仄,突出来合贴在门两侧就成了“对联”,把对联写在或刻在建筑物的左右廊柱上就成了“楹联”。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对联艺术熔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资料性于一炉,出神入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对联、书法与建筑物结合,更使名胜古迹、宫廷廊庙、农舍棚圈、居室书斋、市井馆场增辉添色,别具神韵。
“名联旅行社”可谓是独具匠心,推陈出新,老树著新花。名联是什么?不就是著名的楹联嘛!一处名胜景点若有几副著名的楹联点缀其间,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去观光旅游。像云南昆明大观楼公园,我和许多人一样去那里旅游,正是为好好欣赏、领略孙髯翁那副写尽滇池自然风光和云南历史兴替的“天下第一长联”。像我省隰县名胜小西天那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的楹联,同样使人刻印脑海。我还记得,此联作者姓李,盂县人,是他在隰县任知县时所撰。斯人长逝,而其所撰楹联与名胜永存。这就是名联的生命力所在。
的确,名胜景点的楹联已成为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人文景观。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其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山西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祖先们创造和留下名胜古迹最多的省份。而千百年来附丽在这些名胜古迹上的楹联匾额,或记地理沿革,或述历史变迁,或写英雄豪杰,或抒志趣抱负,或讽世态人生……可谓情景交融,文思精妙,耐人寻味,引人入胜。除前面提到的小西天楹联外,如晋祠唐碑亭集杜甫诗句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五台山镇海寺“游山莫谓登高易,进步当思立足难”;娘子关“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解州关帝庙“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灵石韩信祠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等等,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的楹联,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名片标识,将我们的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美好。正如省城迎泽公园藏经楼前集毛泽东诗句联所书写的“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名胜必有名联”,这是我国旅游文化的特色和传统。我们三晋文化研究会很早就有整理、发掘、研究我省名胜古迹楹联的意向。现在几位楹联爱好者在文物、旅游、宗教、出版等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收集、整理、分类、注释,按不同地区编辑成一本《山西旅游名胜楹联》,可以说了却我们一桩心愿,更是为山西旅游事业的发展办了件好事。该书的出版,必将对提供旅游精神产品,营造旅游文化氛围,提高旅游文化品位,起到积极的作用。
“名联”,准确地说该是名人撰写的对联,名胜古迹上的佳对,因文字内容、书法形式和历史、艺术的诸价值而出类拔萃者。我只是为把自己写出的这篇文字做个结束,也写一个大白话对仗句,有请读者方家指教:三晋名胜古迹,令人赞美有加;一册楹联绝对,教你回味无穷。
(作者为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省旅游协会会长、五台山研究会会长、祁寯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