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 许蔚
- 1460字
- 2023-08-04 15:07:08
一 “腰斩”三国布局的重点
在《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书刊刻出版以前,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中,无论是舞台演出、说唱,还是民间传说或者讲故事,已经存在着比较丰富的三国故事素材。这些故事素材除了口耳相传以外,有一部分也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被抄写或者刊刻成书。
三国题材的杂剧虽然存世较多,但受一人主唱的表演形式限制,演出时间不会太长,角色设置不会太多,情节冲突也必须集中,一般只择取某个单一事件来予以表现。尽管剧作家往往会借角色之口,在上场时来一个开场白,介绍剧中人物关系或者故事发生的大致背景,但舞台表演与文字剧本,通常来说是很不相同的两件事情。即使是同一部剧作,从清代以来的表演记录以及今日我们在剧院观赏戏曲的切身体会来看,更多的时候,都是经过临场剪裁和随机发挥,最终往往只展示最精彩的唱段。比较接近今天生活体验的例子,至少可以举出著名的京剧折子《骂曹》《捉放曹》《空城计》《斩马谡》《定军山》等。更典型的无疑是广为传唱的歌曲《京剧脸谱》,以一人一句一脸谱的极简形式来表现三国人物的典型特征(曹操、典韦等)。这样的选择或者剪裁,既是满足观众或者听众感受的市场需求,也反映出他们面对一部书、一出戏的感受和体会。
三国人物京剧脸谱举隅
古代人其实和现代人一样,面对长达百回的长篇巨制,有时觉得停不下来,要一口气读完;有时则意兴阑珊,觉得满纸皆无生气,不如弃去。许多时候,篇幅过长,对读者来说确实是一种负担。明代刊刻的《西游记》,除了通常我们所熟知的金陵世德堂刊行的一百回本以外,还有几种福建建阳刊刻的简写本,篇幅大约只有百回本的五分之一,或许就是面向这样的读者而量身定制的。当然,对于愿意通读全书的读者来说,也有额外的需求。他们对情节、人物,总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要表达,要宣泄,除了在书页上下方的空白处(“天头地脚”),或者字句中间写写划划、添加评论以外,也会觉得有些部分纯属败笔,应当删去。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无疑是《水浒传》。明代流行的一百回本《水浒传》(尽管一百回的容与堂本与一百二十回的袁无涯本,哪一个出版年代更早,还存在争议,但一般都认为最初的《水浒传》确实是一百回的),到了金圣叹手里,便被删减为七十回,而金圣叹腰斩本则成为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一个版本,直到民国时期容与堂本等明代版本重新被发现,才又被一百回本或者一百二十回本所取代。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理由有许多,抛开陈腐的君臣观念不谈,核心的理由来自一般的阅读体会,即觉得小说在梁山大聚义之后,英雄们一个个死去,已经是强弩之末,读来味同嚼蜡了。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成了“第五才子书”
尽管《三国演义》存世明代刊本不算少,在分卷、分则或者分回以及文字细节等方面,也往往被认为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版本类别,但总体上来看,各种明代刻本之间并没有特别大的不同,相比不同版本的《水浒传》之间存在着征田虎、征王庆情节之有无这种整体性的显著差异,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总之,无论是分为二百四十则,还是一百二十回,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既然是以李卓吾(一般认为是叶昼伪托)批评本为工作底本,也就延续了将全书分为一百二十回的做法。
虽然毛宗岗也删除及改写了全书许多片断,但他并没有像金圣叹那样,腰斩《三国演义》。好吧,问题来了。既然删改、腰斩不过是看上去有些极端的阅读体验而已,那么,同样作为读者,我们是不是也有权利,可以像毛宗岗那样,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删改?更进一步,我们是不是可以像金圣叹腰斩《水浒传》那样,去腰斩《三国演义》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会选择从哪里斩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