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下的白茶情

口述者:方健

采访人:陈泼 严佳 沈信丞

地点: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时间:2021年11月15日

口述者简介:

方健,2017年11月—2021年5月,挂职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任县委常委、副县长。

从贵州省黔西南州扶贫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虽然回到了浙江本土,但总感觉心还留在贵州,留在黔西南,留在普安的万亩茶园中。那漫山遍野的感恩茶,肯定长得越来越好了吧?那头戴草帽、一俯一起的采茶老乡,今年的收成好吗?普安的茶叶市场,应该办得更红火了吧?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奔到普安,去看看我们的“白叶一号”,重温那段难忘的扶贫经历。

我叫方健,2017年11月,我作为先遣力量,赶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开始了为期3年多的扶贫工作。说实话,我去的时候,宁波乃至浙江的扶贫压力还是挺大的,前期的扶贫成效并不理想,这次增派人力,宁波这边真心希望可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而我在贵州担任的是普安县委常委、副县长,一到地方就下到基层,开展走访调研,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摸清当地的贫困实情。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帮助普安发展茶产业,直到现在,仍有一份割舍不下的白茶情留在心间,让我充满成就感。

“抢”来的感恩茶,百姓的摇钱树

说起普安县白茶的落户史,还要从一封浙江农村党员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说起。

2018年4月9日,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希望捐助1500万株茶苗,帮助西部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1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并作出重要指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国务院扶贫办等各部门也非常重视这件事,初步拟定湖南、四川、贵州三省四县为扶持点,以最快速度启动白茶种植实地考察工作。

我所在的普安县并不在这四县之列,我们对考察团行程也不太了解。但是大家都对这个白茶项目非常感兴趣,这可是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我们普安也非常希望能分得一部分茶苗,带动当地茶产业更好地发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考察团第二天就要结束考察回浙江了,而且对黔东南州的考察结果似乎并不是特别满意。得到这个消息后,我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一方面托朋友紧急联系考察团负责人,另一方面直接打电话找到他们,恳请他们先别走,不论怎样都给普安一个机会,来看看,说不定普安正是他们苦心寻找的白茶“婆家”呢!

另外,我发挥个人专长和业务敏感性,提前安排各个部门分头准备普安的水文、气候、土壤等资料,就这样忙活了大半夜。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派车去黔东南接考察团人员,普安县当地领导全体在岗等待,大家对考察团的到来可谓翘首以盼。

考察团到了之后,看到我们事先准备的资料,有了一些意外之喜,也看到了我们的诚意。我们先带他们去了一号地,这是我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地块,土壤肥沃,海拔较低,本身已种有茶树,在我们看来,基础很好。可是专家们看完后却连连摇头,认为不符合扶贫标准。

于是我就狠了狠心,把他们带到了全县海拔最高的莲花峰上。那里海拔1500米以上,空气清新,未经开发,毫无污染,土壤为沙质酸性土,也许符合“高、贫、荒”的标准。这回,考察团专家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黄杜村的盛阿伟书记兴奋地说:“这正是我们跑遍贵州想要找到的种茶宝地啊!”他还一再跟旁边的人员说:“这1500万株茶苗,先紧着普安的这片地,因为好茶配好地,可遇不可求啊!”

最终,第一批茶苗,我们普安县拿到了600万株,种植面积达2000亩。就这样,在考察团就要失望而归的时候,在普安连备选都不是的情况下,我们没有气馁,而是积极争取,把捐赠的茶苗“抢”到了手。从此,普安走上了种植感恩茶的致富路。

“白叶一号”落户,催化普安“三变”

众所周知,普安是有名的古茶树之乡,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那里出土过距今200万年的茶化石,还有保存完好的2万多株古茶树,最老的一棵,已经有4800多年树龄了。普安自古尚茶,茶品质也很好,只是多为零星种植,不成规模,管理散漫,没有品牌,因而都是“小打小闹”,产业价值不高。

可是,有了这第一批白茶的落户,整个局面就不一样了。这可是总书记批示过的茶苗啊,这不仅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代表,还是党中央对贵州地区贫困群众的关心,对不忘党恩、先富带动后富的赞许。因此,我们既然“抢”到了这批珍贵的茶苗,就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它们种好、管理好,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种植白茶是一个技术活,整个白茶项目由浙茶集团提供技术支持,从整地下苗到浇水施肥,从打头采摘到加工包装,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本着“当地缺什么,我们就帮什么”的原则,我们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事无巨细,手把手地教;我们把茶叶市场建到普安,保证茶叶产品下线后,能够有个好销路,卖个好价钱。

第一批茶苗在第二年开春就采摘了头茬,经过检测,氨基酸等指标都远超浙江的茶叶,清香四溢,品质极高。我们着重宣传普安茶“早、古、净、香”的优势,早采摘,抢占早茶市场;古茶树焕新颜、感恩茶香四方,带动生态旅游、红色教育基地等发展;茶园坚持纯天然、无公害管理,保证白茶品质纯净;浓郁的茶香,已经成为普安县一张亮丽的名片,感恩茶名气远扬。

依托茶叶种植,普安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我们说“贫民变茶民,荒山变茶山,茶山变景区”,是为“三变”。这一系列变化,不仅让普安白茶声名远扬,更让当地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这份对口帮扶的深情厚谊,这个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深深嘱托的产业,给普安带来了全新的生命力。

如今,普安茶产业兴旺,层层叠叠的茶田,映衬着致富后的百姓笑脸,组成了一幅致富奔小康的美丽画卷。

更新扶贫思路,累累硕果交答卷

现在,脱贫攻坚战胜利了,反观决战时期的一系列经历,我有很多感悟,其中扶贫思路的更新是一大重点。

第一阶段的扶贫,多是捐款捐物,以输血为主,很难调动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性,参与度低,扶起来也难立住。

第二阶段的扶贫,干部带去了不少项目,但依然缺少全局规划,一个个项目孤军奋战,不均衡也不长久。

到了第三阶段,我们调整了思路和战略,开始以产业扶贫为主,去一波干部,兴一批产业,不仅有资金支持,夯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能让当地老百姓切实参与进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这一阶段,建立起了技术培训、基础扶持、保价收购的完整链条,效果好,也给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

而到了第四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扶贫4.0版本,就要着重考虑人才的培养和先富的带动作用。浙江白茶“安家”贵州普安,就是很好的实践例子。先富起来的老百姓怀着感恩之心,萌发了帮助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想法,而后政府各部门下大力气促成这件好事做实、做细,才有了“两安”共富的可喜局面。这一典型案例,也被各级部门广泛宣传报道,树为典型。

普安县发挥种茶的地理优势,把“白叶一号”种植区建成了脱贫攻坚示范区、感恩奋进展示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区、互帮互助实践区、先富带后富样板区,把“白叶一号”种成了脱贫茶、致富茶、友谊茶和感恩茶。

为使产业品牌化,我们给普安白茶起了一个非常动听的名字——携茶,寓意东西部携手并进,共赴美好未来。这清香的茶,也必将不负东西部人民的厚望,承载着一方百姓的致富梦想,向下扎根,茁壮成长,越来越好。

通过广大干部的苦干、实干和巧干,我们的扶贫工作获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我个人也被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党员”,激励着我不断向前、奋进。

3年时间的挂职经历,使我将普安认作了第二故乡,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普安人。我爱普安白茶,那份割舍不下的白茶情,必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生命河流中一段美好的、自豪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