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做孩子就会爱学习
- (韩)金铉洙
- 2566字
- 2023-07-07 16:47:03
第一章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
01
学习兴趣需要守护
游戏是学习兴趣的开端
我把孩子因为学习而受到的心理创伤称作“学习创伤”。大人口中的“学习”,让孩子受了很多伤害,最终导致孩子们认为“我学习不好”“我讨厌学习”。孩子的想法是“学习本来不是我的事,却来伤害我”或者“学习带给我痛苦”。本来孩子的内心深处都藏着学习的本能,然而在试图增强这种本能的环境中,孩子没能受到自然的引导,而是遭到强迫,极不自然地承受了来自外界的压力,导致内在的本能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受到学习创伤的结果。
家长和老师认为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当孩子觉得这件事不那么自然的时候,就会成为创伤。
让孩子别玩了,快去学习。这个说法是矛盾的。对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这就相当于让孩子停止自己想要的学习,转而开始父母要求的学习。在这里,孩子的本性受到了压制。
《夏山学校》的作者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1]多次强调,“停止了建立在孩子的自由本性基础上的游戏,学习就无法正常进行”。让孩子停止玩耍,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学习,孩子就开始受学习的伤了。学习不再是“我”的事情,而是变成了“家长”的事情。家长没有自然地去扩展孩子的游戏,却成为游戏和想象的中断者,结果就是在无意中破坏了藏在游戏中的学习要素。
能够刺激孩子学习本能的不是“别玩了”,而是问孩子:“你在玩什么?是什么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象到了什么?”如果把玩耍变成令人惭愧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把玩耍和学习彻底分离开来,通过“有趣的玩耍”和“无趣的学习”这种两分法的思考方式,朝着偷偷做有趣事情的方向发展。
学习创伤开始于童年时家长对待玩耍的态度。
《梦想社会》的作者罗尔夫·詹森[2]说,“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不分游戏和工作,都能乐在其中的人才”,而受到学习创伤的孩子却把玩耍和工作完全对立起来看待。
孩子在家里最讨厌听到的话就是“别玩了,去学习”。大部分孩子把学习和玩耍看成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这种背景形成了“不学习=玩耍”的认识。
根据塞勒斯坦·弗雷内[3]的教育理念,学习和游戏不可分割。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游戏本身也是学习。然而我们却把学习和游戏说得像是敌对关系,孩子们在“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观念里失去了自信。被迫去学不想学的东西,持续受到压力,随着年纪增长,学习很可能转变为创伤。学习不是有趣而愉快的游戏的延续,而是子女为了父母而不得不做的事情。这样就把学习变成了他人的要求,而不是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这一连串反应带给孩子持续的创伤,而年龄小的孩子力量柔弱,无法抵抗,只能顺从。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力量,他们就开始本能地抗拒。因为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不可能在持续受伤的状态下忍受痛苦。如果早早有了力量,抗拒的时期也会提前,否则就会稍晚出现。以前总是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到了高年级才会出现放弃学习的倾向,但是现在放弃学习的年龄逐渐提前。小学四五年级放弃学习的孩子最多,还有很多在这之前就放弃了,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
很多父母对子女学习未能提供具体的帮助,是因为相信辅导班或家教的能力,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辅导班会有办法”,“家教可以解决”,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是逃避责任。无论是辅导班,还是家教,他们都绝对无法缓解孩子因学习创伤而遭受的痛苦。以数学为例,反复解答高难度习题的过程会让一些孩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辅导班反而加重了学习创伤。
别让“高期待”造成“低成就”
身为父母,都对孩子怀有很高的期待,但实际上,孩子为了迎合这种期待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尤其在东亚地区的文化氛围中,孩子从上幼儿园和同龄人相处开始,相互比较的评价方式就产生了。“某某做得很棒,你为什么不行……”“你得学这个”“你要做那个”“你可以更好”“你不行”,这样的话孩子从小到大不知听过多少。
被学习所伤的孩子,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比较模式”。
除了同龄人之间的“比较模式”,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高期待与低成就”模式也在不断反复,彼此折磨。
如果家长或老师希望帮助不爱学习的孩子,首先最好不要为他们制订过于宏伟的目标。目标越大,期待越高,出现偏差和失败的概率也就越大。
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父母和老师不能只是单方面强迫孩子学习,首先需要和孩子讨论学习上受到的创伤。问问孩子为什么讨厌学习,听听原因,安抚孩子的伤痛,一起寻找方法。
如果问孩子为什么讨厌学习,他们会说出很多理由。就是不喜欢、没意思、想学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学、遇到困难时没有人帮忙、脑子笨、讨厌老师、老师教得不好、听课太难听不懂、学习环境不好、难解的单元没学会不想学了,等等。
从学习动机来看,世界上不存在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想学的孩子。再看学习速度,有的孩子学得快,有的孩子可能学得慢些,仅此而已。从接受能力来看,有的孩子只需要简单的方法(听老师的话),而有的孩子需要通过复杂多样的方法才能吸收。
如果看学习的经验,那么有的孩子基础牢固,有的孩子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从技术层面来说,有的孩子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而有的孩子却找不到。有的孩子得到家长适当的关注和奖励,或者通过自我鼓励、自我赞美就能克服,而有的孩子必须从外界获得关注和奖励才能做好。
有的孩子常常遇到阻碍,有的孩子就很少遇到;有的孩子需要别人教,才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而有的优秀孩子只需要稍微知道方法,自己就可以去开拓;有的孩子从不担心学习成绩和评价,有的孩子却很害怕。
千差万别的孩子构成了集合体,我们的任务则是帮助孩子选好适合他们的最好方法。这条路漫长而艰辛,然而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使命。
如果这些过程都没有完成,孩子只是受训斥、被比较、付出的努力遭到贬低,那就会做出不愿再学习的决定。不想做,做了也得不到认可,只会越来越尴尬,这样的事情谁会继续下去?于是,孩子在心里决定不要学习,然后断定自己讨厌学习。当孩子说出“讨厌学习”的时候,事实上已经遇到了太多的挫折。
[1]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1883—1973):20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自由教育思想”杰出代表。他创办了夏山学校,以爱和自由为宗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由的儿童。
[2]罗尔夫・詹森:丹麦哥本哈根未来研究院院长,世界著名未来学家。著有《梦想社会》。
[3]塞勒斯坦·弗雷内(Célestin Freinet,1896—1966):法国著名教育家,主张实验探索、协作生活和自由表达三大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