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生有涯,而知无涯——多元智能是家庭生涯教育之基石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每个生命个体从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定位都是人的一生成长的必经途径,走过这条途径是人生一大乐事,从此更能“爱其所做,做其所爱”。

从事家庭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的工作至今已有26年了。2011年的冬天,偶然的机会到宝岛台湾参加多元智能教育论坛交流会,那是我在教育生涯中首次深度接触到多元智能理论,感受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深远价值。回到广州后,我花了近10年的时间专注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主要从天性养育与生涯教育之间的角度,从遗传学、教育学、心理学、脑神经学及行为学研究两者之间所带来的教育价值。特别是近几年来,家庭教育在国内盛行,我也参加了许多专家与导师举办的各种学习班的学习,并在多年为家长做个案咨询中发现,中国家长不缺教育理念,缺的是可以真正落地的教养工具。我开始思考,实际上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教养文化并不真正关注孩子原本的样子,正因如此,它常会变成一个违背天性的危险系统,将孩子与家庭引向焦虑与长期的压力应激状态,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是否可以让家长与孩子看到亲子教育过程中新的可能,感知亲子教育背后更加深远的生涯意义?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有自己的天赋异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性格和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养孩子的时候,父母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可能会迷失在随大流的教导方式之中,按大多数人认为对的方式去要求自己的孩子。现在主流的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是:上名校、考第一、钢琴十级、奥数金牌……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从事教育三十多年。从入学开始,父母对我的期望是:一定要找一个稳定的单位(最好做老师,因为是铁饭碗),25岁前必须结婚生子,要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可惜,我没有一条听了我父母的:工作几年就将铁饭碗辞了……虽然生活很平淡,但是我觉得过得很幸福。

我们的父母有时候不由自主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世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根本没考虑过是不是适合孩子。比如:孩子天生是左撇子,父母和老师会去纠正他,直到成功地将他变成右撇子,还喜欢拿其他孩子的优势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差强人意。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与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Dr.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八项智能,包括: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自然观察、音乐、肢体动觉、人际沟通与个人内省智能。各项智能的强弱分布因人而异,犹如我们有的人一生下就特别爱唱歌、擅长唱歌,将会成为音乐领域的杰出人物。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运动,为什么有的人特别乐观与开朗,而有的人却胆小谨慎,其实有许多原因都来自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特质。

多元智能理论核心理念是“智能人人都有,组合高低人人不同”,形成每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强调人存在差异性,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加德纳教授在他写的两本书《智能的结构》《重构多元智能》中谈道:智能是生物心理学的潜能,是我们人类本身所固有的能力。所有的能力都应当被称为“智能”或“天赋”。多元智能与遗传学和环境学的观点,强调从形成概念起,遗传与环境之间表现的状态是相互影响的智能与遗传基因,与大脑神经学有着直接关系。强调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八项智能,体现了人类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从教育学、心理学、脑神经学与行为学的角度看,智能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我们判读一个人是否聪明,不只是单纯从传统智力水平来评价,因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多元智能理论彻底颠覆了以往片面、单一的智能观与教育观,为人类的潜能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在整个教育界引起轰动,并推动了教育改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我们应该去守护我们的孩子,观察和发掘孩子的兴趣和特质。根据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有自己优势的智能,例如:不会读书的孩子可能拥有艺术、音乐、运动、空间或者人际交往方面的智能。但如果我们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按考试成绩的好坏去衡量他们的天资是否聪明,拿孩子最不擅长的短板去跟别的孩子的长板去比拼,最后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还让孩子失去成长的原动力。

我曾经拜读了国际知名趋势大师大前研一的书《教出孩子的生存力》,觉得非常受用。他分享了独特的育儿理念——把孩子养育成“自食其力的大人”。他认为培养孩子的生存力,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学校教育不一定有多大的价值。对于孩子的培育,大前先生认为,其实父母不必担心孩子眼前的表现,因为人生很长,只要不走错路,不染上赌毒,走些冤枉路又何妨。帮助孩子找出适合他的路,让他把天赋发挥到极致,以后不管把他丢到世界哪一个角落,他都能生存下来。培养孩子自我生存能力,这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很多父母,面子问题是第一要素,所以他们宁死也不会让孩子中途辍学。相反,大前先生认为在传统学校里成绩越优秀的孩子,将来才越需要担心。因为在未来能生存下来的绝不会只是那些学业成绩好、考试满分的学生,而是不管处于生活的何种状况下,靠自己的智慧并且拥有强大生存能力的人。可是,现在传统学校所教出来的优秀孩子,大都是那些照本宣科背诵教科书、听到指令便毫无疑问跟从、擅长考试的孩子。这样的教育不但培养不出孩子多样化团队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也无法培养出敏锐的思考能力、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那些受到学校良好教育的人,一旦没有答案和范本便什么都做不了,这群人是最不具价值、生存力最低的人。因此,他希望告诉所有父母,就算孩子成绩不理想,也没必要担忧。需要担心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十分适应当今教育制度的优等生,特别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孩子。这些高才生一直误以为自己是优秀的人才,抱有“我在学校已经学得够多了”“我非常优秀”的心态,遇到挫折更容易受打击。加上他们生存力较弱,倒下之后往往一蹶不振。大前研一希望所有父母不要用刻板的价值观思考孩子的未来,而应该尊重孩子的天赋,进而磨炼出他们的生存力。

一条鱼如果不会爬树,它不会被当作是一条愚蠢的鱼,而一个孩子如果不是成绩优异、乖巧听话、多才多艺,则往往会被视为一个教育的失败品。那是因为我们把天下的孩子都当成了猴子,只有会爬树才是正常的。可是如果有的孩子是鱼呢,要求一条鱼学会爬树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我们的世界不只有森林,还有更广袤的海洋。要知道,拥有一条会游泳的鱼,和拥有一只会爬树的猴子同样值得我们骄傲。因为它们的天性得以释放了,它们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我们强迫孩子从鱼变成猴子,会不会是在以牺牲孩子未来的生存力和幸福为代价呢?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智能时代,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什么才是孩子们未来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呢?是小时候会考试的,还是对某一领域拥有热情和创造力的孩子?如果我们为了适应现行的考试制度,去强拧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是以牺牲孩子未来的生存力和幸福为代价呢?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以天性为本,去探索并挖掘每个人的多元智能,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去发现孩子的不同,不断深入了解孩子内在的思想与心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与我们的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相符合的。因材施教的基础是心理学最看重的个体差异,核心天性的发现是为了了解我们要施教的“材料”(孩子)的个性特质,我们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真正给予孩子最好的教养与关爱。根据每个孩子智能的发展去制定核心天性的教养计划及规划孩子未来发展适配的生涯角色的路径,这是一个家庭生涯教育的科学完整体系。

据有关调研机构调查,针对0~14岁年龄段家庭教育调查发现:31.9%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49.6%的家长听说过或了解一些,只有18.5%的家长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许多家长对生涯教育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由此可见,在我国生涯教育未完全纳入日常家庭教育范畴。

无论初高中生还是大学生,对未来自我发展规划有超过60%以上的人感到很迷茫,其中有26%的学生对将来发展不确定,还有10%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归属一无所知。特别是随着科技时代发展,人才竞争局面加剧,生涯教育更是成了专业与职业选择的“指挥棒”。但是由于家庭生涯教育缺乏、自我认知缺乏、评价标准单一、职业认知的缺乏,导致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生涯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它小到具体的工作岗位选择,大到生命的链接。而生涯教育是人成长中的教育,也是一个终身的教育。它包含:生涯教育与生涯规划。一个独立个体的生涯发展是沿着一个个阶段前进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相对独特的问题、主题与使命,从人的自我探索、人际关系、自我管理、独立决策这四个环节都体现了一个人从被动到自动蜕变的成长之路。作为家长,我们要从生涯溯源,在践行家庭教育中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引领孩子的生涯成长,做孩子生涯旅程中最忠实的陪伴者。

多元智能理论是生命科学,帮助我们从了解孩子的天性开始(我是谁——了解优势的智能擅长什么——生涯探索)到帮助孩子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去认识自己,去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通道(我要去哪里——生涯决策),如何做出合理的决策(我如何到达那里——生涯发展),了解孩子哪些智能方面有优势以及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运用优势智能,能帮助他们满足生涯最核心的几个需求,从而主动调整与适应当下及未来所面对的各种挑战。从事家庭教育、心理教育、学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的人,都可以从中提炼出不同的生涯理论,以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生涯问题。

生涯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国内从事家庭教育的人很多,在我的课堂与个案的咨询中,大家都同样会问到一个问题:“生涯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什么区别?”也有人会问他:“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有必要在本书开始之前将三者概念进行一个梳理。

家长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指整个家庭环境、成员等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生涯教育既包括家长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是两者的结合。

家庭教育与生涯教育的关系,从教育的总体目的看都是育人,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核心。从本质上看就是围绕生涯发展的教育和指导,使孩子学会“自我认识”,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实施“职业计划”,对职业发展的这三个环节有相当的认识。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生涯指导应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回归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两者关系,家庭教育与生涯教育在教育的价值定向上具有相同点。

家庭教育是从家庭出发,是以人的道德规范、人才培养为重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认为家庭教育从小家庭到家族发展的合理性。因此,家庭教育不是职业培养,而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是家长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对家庭、对自己的奉献,而不单单是对子女的奉献。

如果说家长能真正把子女教育看作自己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子女当作弥补自己的缺失和实现功利目的(如防老)的手段与工具的话,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在为您自己个人负责,这一观念转变其实就是生涯教育的转换,与提高人的素质与健康人格的发展,达到这一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它们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两者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相同。

家庭教育侧重点在父母教养科学知识及相应能力的教育。家庭教育在育人上有着自己的重要任务或侧重点:主要是学龄前儿童的早期社会化,还有和其他教育共同承担着人格培养的任务,再就是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育人任务。

生涯教育侧重的是对整个家庭成员自我了解、自我成长探索与自我发展规划等所有一切教育,并在每个年龄阶段担负着不同的教育规划与目标,这一点要比家庭教育更加细化了。

其次,在教育活动组织实施上有所区别。

家庭教育主要是渗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在实施中随机和灵活性相对较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的孩子今天很疲倦、情绪不好的时候,进行学习不太合适,如果在学校上课时间,无论孩子还是老师都必须投入相应的学与教的活动;而在家庭中,孩子或家长如果需要则可以先休息或调整情绪再来进行。

育人不仅要讲究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从两种教育在组织实施上的不同而言,生涯教育更易于发挥教育上的科学性与长远的规划性,而家庭教育更易于发挥其艺术性与现实性。

生涯教育其实是一个生命的课题,更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例如:父母该给孩子一生受用的生命品格——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掌握自己,发挥自己”,帮助孩子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自己的幸福在哪里,尽最大的努力去追寻幸福,也让他人幸福。

总之,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将是生涯教育。家庭教育更需要生涯教育的整合。其解决方案是:就是把我们的课程融于生涯教育体系,使孩子或学生在生涯课程引导下作出有利的选择,达到人尽其才,以发挥家庭教育的实用性。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生涯教育,并为生涯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例如:从积极推进亲子参与性活动以及亲子活动的场所建设到学校、家庭、地区教委共同参与生涯教育的推进,其中保险费、活动经费支出问题以及生涯教育的推进还需要进一步调整,还有建立从学前到高中各个阶段的纵向联系,以及各地区学校之间的横向联系都已经有很多成功典型个案,为生涯教育做了很好的典范。

国内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家庭偏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关注,而忽略了对于孩子生涯意识的培养,由于缺乏深刻认知与了解,目前孩子存在一种普遍令人担忧的现象:“就业无意识”“升学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由于缺乏长期的、科学的生涯规划,从而导致很多孩子学习无动力、学习无压力、学习无精力,甚至出现严重的厌学心理现象,这都与缺乏生涯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

随着新高考的不断深化,生涯教育对家庭与学校教育就有着更深远的影响。伴随初、高中教育内容、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改革,同时,初、高中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也开始形成,因此就需要初、高中生及时调整好心态,锻炼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以及面临着升学压力等,通常会因为学习上的小挫折对自身未来感到迷茫,甚至出现否定自己、消极学习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家庭生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家长要充分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对孩子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更要懂得根据孩子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办法,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及内心需求,对生活辅导和健康生活给予重视,同时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提高孩子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对新高考中的内容和新时期职业发展要求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据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家庭与学校双方由于价值观念、角色差异等因素,在孩子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影响了家校融合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强孩子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沟通,针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及时解决,确保双方在教育方面的一致性。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实现相关信息的及时共享,从而推动生涯规划教育顺利进行。

生涯规划,简而言之就是指有预见性地对自身未来人生阶段所做出的详细计划,主要包括自身在未来的角色、所从事职业等内容,并将其作为未来的奋斗目标,从而减少自身的迷茫感。进行生涯教育关系到孩子的毕生发展与人生幸福,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家将生涯教育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项目,相继出台了许多文件提到生涯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提到了普及中、小学生涯教育。未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生涯教育将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涯教育是一种离幸福感最近的教育,无论从家庭教育,还是从人才培养对生命价值的诠释,都体现出一种人性的最高境界。

最后,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北京开放大学培训中心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朱桦

2020年12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