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学霸是这样练成的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成学霸,变成“别人家的孩子”。
那么,学霸通常具备什么样的特性?他们是怎么学习的呢?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们,其实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会算账,得到正向反馈
我常常说,孩子要想学习好,先要把账算清楚。
怎么算账?这要用到一个物理学公式:位移=时间×速度。
简单理解的话,就是学生想在成绩上产生位移,就要找准方向,付出一定的时间,并保持相应的前进速度。
那么要做的事情就简单了。先找到最终的目标,比如要考上北大需要多少分?然后再进一步思考:我还差多少分?我还有多少时间去努力?提分的速度应该是怎样的?我的提分速度能不能达标?
我当初考北大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算完账之后,发现这个事情并没那么难。努力一个月之后,我发现确实有明显提高。再努力一个月,发现又提高了。就这样一个月一个月地累积进步,最终的大目标也实现了。
普通学生也花费了时间,在不停地努力,可是他们没把账算明白,不知道进步了多少,无法得到明确的正向反馈。没法给自己准确评估,就无法得到正向的激励。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父母和学生根本不认可这种理念,他们更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之类的精神激励。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埋头苦干其实不难,多动脑子把账算清才是最辛苦的。要改变这种现状,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作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我愿意为之付出和努力。
总任务量有大致的框架
在学霸脑子里,学习的总任务量基本上是有轮廓的,他们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包括学习的范围、知识的难度、个人的水平等,都有一个大致的框架。
普通学生头脑中就没有这个框架,他们的总任务量和学习范围不是大到无穷无尽,就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在选择辅导书的时候,学霸一般只买几本自己最需要的,把那些书读透;普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只要听到别人说好就一股脑儿地都买来,崇尚“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做法。
对学霸来说,学海无涯不是什么都学,而是在无涯的学海中有选择地学。辅导书过少或过多都不可以,一本辅导书当然不够,但也不是多多益善。讲解性质的、知识点性质的、例题性质的辅导书,各选一两本,这就足够了。穿插使用,采众家之长,基本上就够了。
学霸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多少知识,知道在哪一步应该学什么,知道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他们还会给自己留出一定的余量,让自己有持续进步的空间。这些都在他们头脑的框架之中,学习的时候按图索骥,会比普通学生学起来更加省力。
在学霸的框架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会留出足够的时间去预习,但是不会无限超前。
一般领先正常进度两个高度,是最好的状态。打个具体点的比方,就是至多6岁干8岁的事儿,8岁干10岁的事儿。如果父母逼着孩子去过度地超前学习,孩子往往是不愿意的。如果能让孩子清晰地认识到,超前学习是有限度的,学习的任务总量也是有限度的,也就是让孩子形成框架意识,他们会更容易变成学霸。
用功学习的正确理解
很多学生都很用功地学习,但学习成绩一直没有提升,究其原因,是他们对“用功”这两个字的理解出了问题。
在物理学上,功的计算公式为:功(W)=作用力量(F)×做功行程(S)。也就是说,做功的多少,取决于作用的力量和做功的行程。这个公式里,F和S都是变量,普通学生习惯用最小的F乘以最大的S,而学霸则习惯用最大的F乘以最小的S。
什么意思呢?普通学生习惯看到一条路径之后就开始用力,看似在下苦功,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因为他们不愿意去思考,没去想怎样找到最优解。学霸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找捷径,把大部分的力都用在了找最短路径上,看起来他们是投机取巧,或者说做了很多无用功,但是一旦找到最短路径,后面就会很省力。
学霸找最小的S,其实就是避免绕弯子,少做一些无用功。
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许需要的作用力量F小了,看起来是省力了,但是做功的行程S变大了。
“功(W)=作用力量(F)×做功行程(S)”这个公式是在理想状态中才能成立的,在现实中必然会有所损耗。做功的行程越长,损耗就越大。拖得时间越久,学习的效率就越低。
选择的路径越准确,行程越短,做功越高效。我们常说要做千里马,什么叫千里马?不是说每天都得跑一千里,那样什么马都得累死;而是说在找到最佳、最短的行军路线后,需要冲锋的关键时刻,千里马比其他的马跑得快,有时候快人一步仗就打赢了。
更可怕的是,路程长带来的最大的损耗还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掌握上,更多的是对学生自信心的损耗,学生努力了很久都见不到效果,他们会丧失自信心,而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至关重要。
所以,真正的用功并不是拉车不看路,上来就用尽全力;而是先找到最优路径,再去用力,这样做的功,效率最高,价值最大,对学习最有用。
学霸的练成,需要天分,也需要时间,这是一个综合工程。真的成了学霸,他的身上就会出现这些典型的特征。
独立思考,不盲从
很多中学后逆袭的学霸,小时候几乎都有一种不盲从的个性。这一点是受到老师普遍认可的。对这类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当然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个学霸,一定是善于独立思考的。独立思考是优秀学生的必要品质,也是未来人才的必要品质,更是能逆袭的孩子身上必须具备的优秀基因。
文字学习者,靠阅读而不是靠听
学霸是文字学习者,而不是语音学习者。文字学习是什么意思?多阅读,看文字来学习,而不是靠听课程来学习。一个知识点,听老师讲话的时间太长了,浪费不起,学霸会自己看,并且提出问题。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学霸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但只听老师讲的话,是没法停下来思考的。而且,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编码,读文字的过程就是解码过程,会刺激大脑思考;读文字比听讲解的学习效率更高。
自我归纳总结能力
学霸往往具有强大的自我归纳总结能力,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个人的知识网络,演化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通过归纳总结,学霸的学习变得更加系统,更加高效。可以说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一直到学业结束,学霸和普通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拉开距离的原因就是不同的自我归纳能力。
对寻求最佳路径上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霸都是懒人,会想方设法找到最佳路径,并对此非常上瘾。学霸的思维能力往往都很强,任何事情都去找最佳路径,可能会比普通人的思考力多个上百倍。普通人呢,喜欢强调努力和勤奋,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力不够强大。
我经常会举一个联合收割机和镰刀的例子,也就是说你不用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勤奋者,就非得放着联合收割机不用,偏要用镰刀“咔咔咔”地割麦子。
学霸不会做这样的蠢事,他们一旦找到必须要干的事儿,勤奋程度是普通人比不了的。我一个朋友说他上清华的时候,有编程课。当时电脑很原始,学生们学习写算法程序,在课堂上最短写了24句,回到宿舍以后,这些学霸就开始发疯了。
这个人说我23句就能写完,那个人说我22句就能写完,又有人说我18句就能写完,最后有人仅用14句就写完了算法程序。这就是学霸的特点,喜欢找最优路径去学习。
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精简,不断尝试找最佳方案。学霸就对这样的事情上瘾,像有强迫症一样,非要找到最优解,这事才算完。绝不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