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训练负荷必须非常谨慎

跑多远才能算长距离?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别说初学者,就是老手也不好回答。我们来讨论一下提高跑步能力的途径吧。

杰克·丹尼尔斯博士表示:“要提高跑步能力,就必须施加一定压力,但不能过度。”这句话值得细细体会一分钟,因为它蕴含的东西十分重要。

这句话的涵义是:运动员在增加训练负荷之时必须非常谨慎。“我们追求的是对训练压力做出积极反应,而不是消极的。”丹尼尔斯博士说。

无论是对运动员自己还是对丹尼尔斯博士而言,找到正确的训练压力水平都不是一件易事。每周跑32公里,坚持了4周之后,该如何调整呢?增加到40公里还是48公里的周跑量更好?或者直接挑战64公里?选择错了,就会受伤或者训练过度,这两种情况都不好,同样会让人的运动表现下降。

丹尼尔斯博士说:“当你从零开始到完成32公里的周跑量时,你的身体素质和跑步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周跑量翻倍到64公里带来的收益就没法跟之前相比了。边际效应很明显:你练得越多,要再进步就越难。越过某一点后,进步曲线反而会往下走,所以增加训练负荷必须非常谨慎。”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对训练强度的调整。如果你的跑量不变但是配速提高,那么你同样是在提高训练压力水平。丹尼尔斯博士提出的原则是:提高训练压力水平的频率不能超过每月一次。“等到自己适应一定量的训练压力之后,再给自己另一个更大的量。”这便是他的建议。

要定好训练中的跑量提升计划,就要先弄清你在计划表里的峰值训练中应该有多大的跑量,我在制定本书中的所有训练计划的时候都是这样做的。如果你决定最终的周跑量要到达64公里,而你现在的周跑量是32公里的话,你可以每4周将跑量增加8公里,这样一来,理论上你可以在16周也就是4个月的时间内把周跑量从32公里一步步提到40公里、48公里、56公里,最后达到目标跑量64公里。如果你有6~8个月的时间准备,就可以安排较为缓和的增量计划,以降低受伤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训练压力水平,对教练和运动员来说都是训练任务中最艰难的部分之一。”丹尼尔斯博士说道。

长距离慢跑是提高耐力的一个好方法,但是如果运动员光练长距离的话,速度的发展就存在问题了。他们会练出超长距离运动员的跑姿和节奏,会变得只在以慢速跑长距离时才能跑得高效。他们的步幅会产生变化,速度能力则会下降,也就是说,要在较短距离用较快速度奔跑时,跑得反而不够高效了。

“一味痴迷于长距离的、慢速的有氧跑跑量会产生一个重要问题:训练速度远低于比赛速度。”戴维·科斯蒂尔博士说,“这种训练方式不能发展比赛中快速奔跑时动用肌肉所需的神经模式。因为人体在不同速度下奔跑时用的肌肉纤维类型是不一样的,所以若是运动员只在慢速下训练的话,他们就没法锻炼到快速奔跑所需要的肌肉纤维了。”

因此,最佳的速度训练计划是先打好慢速的有氧基础,再进行快速的无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