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奥尔梅克艺术

中美洲文明先驱奥尔梅克文化

从前1500年至前100年,即在前古典时期,在墨西哥湾沿岸的塔巴斯科和韦拉克鲁斯两个州的区域内,曾经存在过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化:奥尔梅克文化。

当地居民奥尔梅克人在玉米种植、房屋建造、天文历法(Ⅱ-1)、零的运算、文字创造、雕刻艺术、豹神崇拜、球戏仪式等许多方面,不但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而且对中美洲后来的诸多文化,如玛雅文化、特奥蒂华坎文化、托尔特克文化、阿兹特克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奥尔梅克文化被公认为中美洲文明的母文化;奥尔梅克人堪称墨西哥古印第安艺术的先驱。

在奥尔梅克文化的三处主要遗址即拉文塔、圣洛伦索和特雷斯萨波特斯的考古发掘中,玄武岩和玉石的雕刻,以及陶俑和陶制器皿,均以十分成熟的艺术风格再现于世。此外,远在格雷罗洲的奥斯托蒂特兰和胡斯拉瓦卡两个洞窟里,也发现有奥尔梅克人的壁画,描绘耀武扬威的“鹰武士”的盛装形象,或克敌后向神灵献俘为祭的情形。其手法虽不免显得粗陋,但风格化的表现已经十分明显。奥尔梅克人的绘画遗存,除上述两处以及陶器上一些同样是风格化的纹样外,无法与他们留传至今的雕刻作品的数量和艺术水平相比。

Ⅱ-1 C号碑(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晚期。来源:特雷斯萨波特斯。材质:石。尺寸:82.5厘米×115.5厘米×38.5厘米。Zabé摄)

奥尔梅克人用横划和圆点的组合作为数字,在此碑上排成竖行,其纪年相当公元前31年。

石雕

奥尔梅克人也和世界上其他许多原始先民一样,成为巨石文化中的一员(Ⅱ-2、Ⅱ-3)。在上述三处遗址发现的巨石雕刻,尤其是17个巨石头像(图12—图14),都必须从百公里以外的地方采石,然后依靠人力艰难运来,这才进行雕刻创作,足见他们对此的热衷程度。

巨石雕刻的内容,或与宗教祭祀有关,或为表现首领的权威。那些巨石头像〔其中最大的一个,即拉文塔公园博物馆的《1号大头》(Ⅱ-5),高2.41米,周围6米多,重约25吨〕,显然都有十分重要的含义,它们表现的应是极其显贵的人物:首领、祭司、武士(Ⅱ-6、Ⅱ-7)……或者一身兼有。雕刻他们,可能是为了树立权威,也可能是为了崇敬纪念,还可能是为了敬神祭祀。此外,头像的放置无疑是在非常特殊的场所,只是如今已无法知晓它们的确切位置了。

这些头像,大体都是鼻扁唇厚,眼大而眼角略微下挂,脸颊稍宽,反映出造型的规范化——这在奥尔梅克人的其他作品如《豹人》的面部,也有相同的表现。但是,这种模式并未使头像的创作者忽略对表现对象的面貌特征和性格表情的刻画。这也是为什么时隔三千五百多年,这些奥尔梅克头领权贵或英雄霸主还在同我们对视和对话,虽然我们已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却明显感到他们在说些什么。

Ⅱ-2 石棚墓室(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中期。来源:拉文塔。材质:玄武岩。尺寸:180厘米×250厘米×400厘米。)

石棚由43根长短不一的独石圆柱搭成,作墓室之用,为奥尔梅克文化中人工建造物的罕见遗存。

Ⅱ-3 蹲豹(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早期。来源:萨波特岗。材质:玄武岩。尺寸:高158厘米。)

奥尔梅克人以美洲豹为图腾,敬豹为神(亦敬鹰为神),而且发展成人豹合体的象征形象,用于祭祀。这件石雕仅表现一只凶猛威武的豹子,高傲地蹲踞在那里。此作虽以洗练的风格化手法雕成,但并未减弱其虎视眈眈的表现力。

Ⅱ-4 哭喊的豹孩(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来源:塔巴斯科州。材质:石。尺寸不详。安帕罗馆供稿)

这个十分生动的小孩石像,已然是人豹合体。

Ⅱ-5 1号大头(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早期。来源:拉文塔。材质:玄武岩。尺寸:高241厘米。)

Ⅱ-6 9号大头(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早期。来源:圣洛伦索。材质:石。尺寸不详。)

Ⅱ-7 变形大头(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晚期。来源:洛斯塞罗斯湖。材质:石。尺寸不详。)

这件独石大头虽然保留了大头的传统,但是观念全变,以人兽合形取代了早先对人的表现,又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谜团。

令人发生很大兴趣的,还有一点,是头像都戴着有护耳的头盔,这些头盔各不相同,反映了设计者的匠心和制作的精妙。而这等工艺水平,又雄辩地说明当时社会分工的细致和审美品位的讲究。

巨石雕刻除上述头像,还包括祭台、碑刻和雕像。《凯旋祭台》(拉文塔4号祭台;图15)是一件令人惊叹的艺术品。其规模巨大还在其次,它的构思巧妙和造型精美,绝不亚于同时代的希腊雕刻。祭台分台面和台座两部分,台面很厚,其正面侧壁有线刻的风格化豹神头像。台座正面中央,有一被四条蛇环绕的拱形凹龛;从拱形凹龛中突出一位圆雕人物,他头戴华丽的冠冕,颈上围着宽项链,项链上垂着精工雕镂的胸饰,盘腿而坐,左右手各握一根粗绳,粗绳在台底转到左右侧壁,于绳端各系一名浅浮雕的俘虏。这是战胜敌人后向神灵献俘作人祭的场面。由于上下正侧的总体设计,浮雕圆雕的结合使用,首领人体高度写实的生动刻画,其表情肃穆庄严的传神表现,以及像握绳双手一正一反的细节处理,使这座祭台的主旨得到堪称完美的艺术表现。另两座祭台,即《对话祭台》(拉文塔3号祭台;图16)和《幼儿祭台》(拉文塔5号祭台;图17),均属同一类型,它们正中的圆雕人物虽不如《凯旋祭台》的胜利者栩栩欲活,但其侧壁的浮雕如前者的《君臣对话》和后者的《双抱婴》(Ⅱ-8),都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关切神态,以及不同地位或年龄之间彼此的关系,都有不俗的表现力。

在碑刻中,拉文塔的数碑各有特点。2号《王者碑》(图18)将一位双手紧握武器(或权杖)、头戴冲天峨冠的孔武威严的大统领,受敬拜他的臣属簇拥的一派王者气象,表现得相当充分。3号《长须人碑》(图19),刻画了一位高鼻小眼、相貌特征十分鲜明的盛装大人物,其造型之生动,浅浮雕起伏之微妙,使作品具有很大的感染力。19号《蛇神与祭司》(Ⅱ-9),构思独特,在围圈起来的、头上有羽冠的响尾蛇“怀抱”里,靠坐着一位祭司,浮雕的几何化、风格化处理,使作品显得格外简洁有力。

Ⅱ-8 幼儿祭台左侧面:双抱婴(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晚期。来源:拉文塔。材质:玄武岩。尺寸:154厘米×190厘米×170厘米。)

比起大头、祭台和碑,石像的体积要小些。拉文塔的《老祖母》(图21)高142厘米,《猴人望天》(Ⅱ-10)高124厘米;圣洛伦索的《豹人》(Ⅱ-11)高93厘米;安东尼奥普拉萨的《斗士》(图24)高66厘米。其中,“猴人”和“豹人”显然与敬神有关,虽在造型上采取写实与抽象结合的手法,但仍然很有表现力,尤其是《猴人望天》的头部特征和望天姿态,都很生动。至于那件《斗士》(又称《大首领》),以玄武岩雕成,为前古典早期作品,是以逼真的写实手法,将一位活生生的奥尔梅克重要人物展示给千秋万代的后人,从而使他永恒,而且在世界雕刻宝库里占有一席备受殊荣的地位。

Ⅱ-9 蛇神与祭司(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中期。来源:拉文塔。材质:玄武岩。尺寸:高95厘米。)

Ⅱ-10 猴人望天(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中晚期。来源:拉文塔。材质:玄武岩。尺寸:高124厘米。)

Ⅱ-11 豹人(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中期。来源:圣洛伦索。材质:安山岩。尺寸:高93厘米。)

在人的面部,对眼、鼻、口作十分夸张的处理,将豹的特征结合进来,是奥尔梅克人崇拜豹神的惯用艺术手法。此外,豹人的眼睛或眼眉上部(此作在宽大帽沿上)有时用义为“水”“火”的象形文字取代;而胸前有代表世界轴线相交的符号(),可能是二元宇宙观和世界中心论等理念的反映。

玉雕

奥尔梅克人与我们华夏民族同好,对玉极端推崇。

在奥尔梅克人的居住地,玉石既少而又难开采,自然成为稀罕之物。特别是,其质坚硬透明,富于光泽,很容易被赋予一些不寻常的品格:贵重、通灵、永恒等等。据有的专家推测,奥尔梅克人因玉温润透明而有水的性质,便以它象征血,作为祭神之物。此说虽然只是推测,但是玉作为礼器之材,用于祭祀或丧葬,则信而有征。

玉斧(Ⅱ-12)作为祭神礼器,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斧形的玉石,制作精美,打磨得十分光滑,但斧刃并不锋利,上面刻画或雕刻的,不少为“豹人”形象,以祭豹神。玉斧可能是由真的石斧演变而来,并不用于真实的人祭,因此斧刃才不锋利;但是,玉斧雕刻的“豹人”头顶中央有V字形缺口,则想必是对人祭时杀俘的记忆——不过,玉斧以外的“豹人”头顶也有V字形缺口,使专家们有种种推测。据另一种推测,玉斧因其贵重,还作为财富的象征乃至货币。

玉制的丧葬面具(Ⅱ-13、Ⅱ-14),也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或许是为了保护身份高贵的死者不朽,祈求他的永生,玉面具都被赋予和颜悦色的平和表情,而且免除了几乎无处不见的“豹人”形貌,虽则还保留了厚唇的传统。

Ⅱ-12 (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中期。来源:拉文塔。材质:青玉。尺寸:高11.2厘米。Medina摄)

Ⅱ-13 面具(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晚期。来源:佩斯克罗溪。材质:硬玉。尺寸:15.5厘米×15.5厘米。R.Doniz摄)

另两件玉雕,尤其值得提出:一是《拉斯利马斯祭司》(图25),另一是拉文塔4号祭品(图26、图27)。前一件出土于拉斯利马斯,是一盘腿而坐的男子,双手捧一仰面躺着而两腿下垂的婴孩。这件青绿色硬玉的雕刻,高55厘米,重60公斤,以其人祭内容和出土地点而得名。祭司的面部、双肩和双膝,刻有象形文字和其他纹样;死婴身上亦然,但其面孔与祭司不同,竟是豹人形象。此作反映奥尔梅克雕刻的另一种追求,有别于以《斗士》为代表的高度写实倾向,是在写实之外,更讲究起伏有致的节奏和圆转流畅的韵律,这无疑是更高的审美追求。《拉斯利马斯祭司》便是此种风格的经典之作。后一件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以群像表现一个特定的大场面。群雕由十六人和六座碑组成,用蛇纹岩和硬玉雕刻,立于黏土上。其中人像高度均在25厘米以下,造型无大变化,都是裸身而无性别特征,但头颅全以夹板勒成扣碗形状,反映这种畸形在当时奥尔梅克权贵中的风尚——奥尔梅克人的其他雕刻作品如“童面人”,也有同样表现。其中一人,站在围成半圆的碑前,面对众人,显然是首领或祭司一类的仪式主持者;另十五人错落有致地围绕着他。六座碑,取长斧形状,镌刻着象形文字和图形。这件作品的尺寸并不大,但是营造的气氛却很庄严神圣,具有宏大的气象。

Ⅱ-14 微笑面具(文化:奥尔梅克。时期:前古典晚期。材质:玉。尺寸:10.8厘米×9.3厘米。X摄)

后奥尔梅克艺术

奥尔梅克作为一个文化实体虽然在历史上消失了,但是它的影响却跨越了时空。被称为“后奥尔梅克”的艺术,便是在时间上有延续(从古典早期到古典晚期)而又处于同一地域即韦拉克鲁斯州的一批出土文物,即塞罗德拉斯梅萨斯和拉莫哈拉两处的石碑和石雕。前一处的《6号碑》(碑上象形文字日期换算为公元纪年是467年)(Ⅱ-15)和后一处的《拉莫哈拉碑》(碑有象形文字577个,上面的两个日期是公元143年和156年)(图28、图29),都不能不令人想到奥尔梅克的《王者碑》《旗手碑》(图20);特别是《拉莫哈拉碑》与《长须人碑》的风格承袭,无疑更有说服力。至于我们更关心的《拉莫哈拉碑》上的浅浮雕人物,虽然有的论者以为人物与文字不属于同一时期,是先后刻上,但是从审美角度看,毕竟在艺术表现上堪称旷代一流。另一件陶偶《老火神维维特奥特尔火盆》(Ⅱ-16),也出土于本地区的洛斯塞罗斯湖,把一位搓手生火、怡然自得的老者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只不过,作为陶艺,它与奥尔梅克艺术的关系因缺乏实证而无从考察了。

Ⅱ-15 6号碑(文化:后奥尔梅克。时期:古典。来源:塞罗德拉斯梅萨斯。材质:石。尺寸:高149厘米。R.Doniz摄)

Ⅱ-16 老火神维维特奥特尔火盆(文化:后奥尔梅克。时期:古典。来源:洛斯塞罗斯湖。材质:陶。尺寸:25厘米×17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