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工作不好干,但还是要努力干好(六)
(三)整顿吏治、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原来秦王府的人,有些人在机构改革和分封中一直没得到封赏,后来也没有得到升迁提拔,于是有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发牢骚,特别是看到原来李建成、李元吉手下的人(主要是王圭、魏征等人)受到李世民重用,提拔得快,感到了不公平对待,心态开始失衡,怨言也多了。房玄龄不得不提醒李世民要注意。李世民并没有被这些小的“杂音”所左右,他坚定地说:“君主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因此设官吏定职守都是为了百姓,理应选择贤才加以任用,怎么能以新人旧人来作为选拔人才的先后顺序?”(《资治通鉴》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宫、齐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在贞观初机构改革时,有人建议将原来秦王府的士兵机构编制并入禁卫军,因为这些人毕竟忠诚度高,比较安全。李世民不同意,说我是天底下百姓的君主,选人用人的标准是这个人是否贤达,难道秦王府之外的人就没有可靠之人了吗?没有贤达之人了吗?(《资治通鉴》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这样,李世民就给天下传递了一种信号,现在的朝廷是没有派系之分,没有亲疏之别,只要你有才能,都能获得朝廷的重用。
就是在这种选人用人的好氛围下,大量的有志之士纷纷考公入仕,原来李建成手下的王圭、魏征等人也都得到了重用,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
下面来看一看王圭、魏征这两名基层上来的平民子弟的成长史,体验下贞观年间君明臣贤团结一致搞事业的峥嵘岁月。
王圭,少小家贫,但很有志气,史书记载其人志向深沉,不重名利,从不随便交结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赞赏。但为官之路却一直不顺,原来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后来叔父王頍跟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隋炀帝,兵败被杀。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应当连坐。他最终逃到了终南山中,隐居十余年。武德年间,因为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激化,李渊认为:王珪作为太子府秘书局副局长(太子中允)未能劝导太子,致使其兄弟失和,将他流放巂州(四川省西昌)。
玄武门之变后,王珪与魏征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谏议大夫。
627年,贞观元年,李世民对群臣道:“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任用贤臣之故。我虽然不算圣明,也希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使天下安定。”王珪听了也是心头一暖,特别是作为前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没有收到牵连被杀或者被贬,领导反而推心置腹地沟通,怎能不肝脑涂地死而后已?连忙说道:“陛下若能广开言路,纳取谏言,臣必竭尽心力。”当时,王珪多次进谏,深受太宗信任,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赐爵永宁县男。
一次,李世民对王珪道:“你可对房玄龄等人加以品评,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王珪答道:“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征。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他们相比,倒是略有长处。”李世民深表赞同,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评价非常准确。(《贞观政要》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尝因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