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工作不好干,但还是要努力干好(六)
(三)整顿吏治、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抓住关键少数。李世民知道事情都要靠人来做的,宏伟蓝图最好,不贯彻落实到底终究只是镜中水月,因此吏治的好坏关系到其施政政策能否有效施行。
以前在官场大家都是玩套路,看关系看背景。比如老李头时期最看重裴寂,虽然裴寂能力不行,但只要领导喜欢,说你行你就行,在一些能显头露脸的工作故意让你牵头,主要是为了让你多积攒些政绩堵人口舌。不喜欢刘文静,就故意冷落他刺激他,甚至还挖个坑让他跳。如此一来,搞得大家都学会躺平,不想上朝廷的当,为朝廷卖命了。据史书记载,在唐初期,文人学士都不喜欢出来做官(《资治通鉴》:唐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
要改变这种局面,李世民知道要从自身做起,给文人学士以信心。要给他们搭建好的舞台,使他们在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李世民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秦王府的老部下。这些人治国理政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但个个忠心耿耿,而且之前跟随李世民征战多年,立下不少军功。第一个跳出来的刺头是淮安王李神通,他是李渊的堂弟,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和之前征战多年的军功,在朝中向来谁也不放在眼里。之前说过李渊最宠信的张婕妤的父亲想要一块地,结果被李世民先给了李神通,张婕妤的父亲碰了一鼻子灰,但也不敢得罪李神通,只能在李渊面前打李世民的小报告。可见李神通在当时的地位和跋扈。
李神通跳起来是因为这样一件事情:李世民要论功行赏,定了爵位和相应的封赏等级,并进行了公告公示,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原来秦王府的将领个个争功,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应该多分一些。长孙无忌因为是长孙皇后的弟弟,李神通不敢说什么,但房玄龄、杜如晦在朝中根基不深,李神通觉得那他们开炮应该问题不大,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笔,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信服。”(《资治通鉴》: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李世民一听,就知道如果不能把李神通摁下去,接下来的工作估计难以开展。
而要将别人摁下去并且服气,只有找出他犯的错误来对其进行施压。
李世民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但这也是为了自谋摆脱灾祸。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资治通鉴》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馀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意思很明白,叔叔虽然是创业元老,但在创业过程中你犯的错误也是不少,这里我也就不追究了。接着话锋一转,高帽子戴起来,说你是皇亲国戚,都是老李家的人,我是最关心你们的,但不可以因为私恩而忘公。
李神通一听,不敢吭声了。其余一看,也纷纷表态,不争了,乐享晚年比啥都强(《资治通鉴》: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刚消停几天,不料一事刚平,一事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