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故里

祖上所在地最早可追寻至山西省洪洞县,渊源始于元末明初人口迁移活动。元朝末年,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残暴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战乱,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明初“靖难之役”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但在元末,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相对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相邻诸省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且有外省大量难民流入,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而这棵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老鸹”指栖于水边猛禽或雀鸟的通称,北方洪洞区老鸹实为乌鸦。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此次移民迁往全国各地的数量曾达百万人之多,涉及881个姓氏,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常见姓氏,直接迁入地包括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王氏先祖们即是当时从山西迁徙入冀的一批。据说移民后裔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这个说法准确性虽难以验证,但王颖说自己的小脚趾指甲早年确实分为两瓣,无形中确与山西大槐树产生着某种联系。

历经这场大规模的移民,祖上从山西迁至河北,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定居。乐亭县地居渤海荒滩,现在是河北第一沿海大县,环抱京唐港,毗邻唐山曹妃甸。乐亭县虽系海隅小县,但历史悠久。从历史记载与出土文物考查,在数千年前,已有人类居住,滋养生息,创造社会文明,历代兴替,沿革频繁。在王颖的记忆里,爷爷特别喜欢用一口乐亭“呔”音说:“黑丫头,白小子,三十晚上跟爷爷吃饺子。”嘉庆八年(公元1803)前后,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王颖的爷爷又携家从河北乐亭的海滨荒滩迁至辽宁省西部蒙汉交界地的康平县哈拉户硕村,是从河北下关东的移民,到王颖父亲一代已在康平拥有了几亩田地,得以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