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通关全攻略:西综、人文分册
- 徐雅 李卫红主编
- 2179字
- 2022-11-15 17:57:06
细目二 全身状态检查及临床意义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生命体征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1.体温测量
(1)口腔温度:正常值为36.3~37.2℃。
(2)肛门温度:正常值为36.5~37.7℃。
(3)腋下温度:正常值为36~37℃。
2.脉搏检查
(1)脉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钟。儿童较快,婴幼儿可达130次/分钟。病理状态下:①脉率增快,见于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力衰竭、休克、心肌炎等;②脉率减慢,见于颅内高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及以上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或服用强心苷、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时;③脉率少于心率,称脉搏短绌,见于房颤、频发早搏等。
(2)节律:房颤和早搏时,脉律不整齐。房颤时,脉搏节律完全无规律,同时有脉搏强弱不一和脉搏短绌,称为脉搏绝对不齐。
3.血压
(1)直接测量法。
(2)间接测量法:目前广泛采用袖带加压法。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标准见下表。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3)血压变异的临床意义
①高血压: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至少3次非同日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为高血压。如果只有收缩压达到高血压标准,则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绝大多数见于高血压病(亦称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少见(约<5%),见于肾脏疾病、肾上腺皮质或髓质肿瘤、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所致的血压增高。
②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时,称为低血压。常见于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包填塞、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也可见于极度衰竭的病人。
③脉压增大和减小:脉压>40mmHg称为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贫血、动脉硬化等。脉压<30mmHg称为脉压减小,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
[常考考点]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标准。
要点二 发育与体型
发育的正常与否,通常以年龄与体格成长状态(身高、体重)、智力和性征(第一、第二性征)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发育正常时,年龄与体格、智力和性征的成长状态是相应的。
体型分为:均称型、矮胖型、瘦长型。
要点三 营养状态
1.判定方法 营养状态的好坏,可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来综合判断,临床上常用良好、中等、不良三个等级来概括。
2.常见的营养异常状态
(1)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到低于标准体重的90%时称为消瘦。
(2)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者为肥胖。
要点四 意识状态
检查者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其思维、反应、情感活动、计算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即对时间、人物、地点,以及对自己本身状态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对较为严重者应同时做痛觉试验(如重压患者眶上缘)、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腱反射等,以判断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对昏迷患者,重点注意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的频率和节律,瞳孔大小,眼底有无视乳头水肿、出血,有无偏瘫、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
要点五 面容与表情
[常考考点]常见的面容及临床意义。
要点六 体位及步态
1.体位检查
(1)自动体位: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见于正常人、轻病或疾病早期。
(2)被动体位:患者不能随意调整或变换体位,需别人帮助才能改变体位。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的患者。
(3)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被迫采取的某些特殊体位。常见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①强迫仰卧位:患者仰卧,双腿蜷曲,借以减轻腹部肌肉紧张。见于急性腹膜炎等。
②强迫俯卧位:通过俯卧位减轻脊背肌肉的紧张程度,常见于脊柱疾病。
③强迫侧卧位:通过侧卧于患侧,以减轻疼痛,且有利于健侧代偿呼吸。见于一侧胸膜炎及大量胸腔积液。
④强迫坐位: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⑤强迫蹲位:活动中因呼吸困难和心悸而采取蹲位以缓解症状。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⑥辗转体位:患者坐卧不安,辗转反侧。见于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等。
⑦角弓反张位:患者颈及脊背肌肉强直,头向后仰,胸腹前凸,背过伸,躯干呈反弓形。见于破伤风、小儿脑膜炎等。
2.步态检査
(1)痉挛性偏瘫步态:瘫痪侧上肢呈内收、旋前,指、肘、腕关节屈曲,无正常摆动;下肢伸直并外旋,举步时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瘫痪侧下肢,然后以髋关节为中心,脚尖拖地,向外划半个圆圈并跨前一步,故又称划圈样步态。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后遗症。
(2)醉酒步态:行走时重心不稳,左右摇晃,状如醉汉。见于小脑病变、酒精中毒等。
(3)慌张步态:步行时头及躯干前倾,步距较小,起步动作慢,但行走后越走越快,有难以止步之势。见于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
(4)蹒跚步态(鸭步):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似鸭行。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双髋关节脱位等。
(5)共济失调步态:起步时一脚高抬,骤然垂落,且双目向下注视,两脚间距很宽,以防身体倾斜,闭目时不能保持平衡。见于小脑或脊髓后索病变,如脊髓痨。
(6)剪刀步态:双下肢肌张力过高,行走时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见于脑瘫或截瘫患者。
(7)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因下肢突发疼痛而停止前行,休息后继续前行。见于闭塞性动脉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8)跨阈步态:患足下垂,行走时先将膝关节、髋关节屈曲,使患肢抬很高才能起步,如跨越门槛之势。见于腓总神经麻痹出现的足下垂患者。
[常考考点]体位与步态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